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相关传说 >> 程国清最爱儿时乡村年
爱故乡发现美书写美传播美
最爱儿时乡村年
程国清
小年腊月二十三(铁子画)
岁岁春节,今又春节。
有几年没在老家村子里过春节了。这两年因为新冠疫情,各个地方的红火活动基本上都取消了,感觉年味更淡了许多。
说起过年,老家村子里的人们不单单指春节这一天。在老家人眼里,春节是从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包含了元宵节在内的整个正月,甚至过了“二月二,龙抬头”才算是将年过完了。不知是岁月磨平了感觉,还是童年留下的印象格外深刻,总感觉儿童时代在村子里过的年更有味道。
小时候,虽然物质比较贫乏,但渴望过年的那个兴奋劲儿却很大,这种兴奋劲儿从学校放寒假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累积了。
“有钱没钱,不可长毛过年”,在年前父母催促拖拽着去找邻人理发中,在和小伙伴不知寒冷在冰天雪地里玩耍中,在跟着父母置办年货中,在除夕打扫院子,吃过午饭和爸爸贴春联中,一直兴奋着,直至在春节早晨穿上新衣服的那一刻,兴奋劲儿才达到了高潮。
记忆中,那时的冬月特别冷,那时的年味也别样的浓。
那时,感觉过春节是很神圣的,人们是作为一件大事来办的,过得相当有仪式感。仿佛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了。腊八过了,小年过了,“春节”的脚步更近了,人们见了面问的都是“准备好了吗?”。在“不到过年准备不好”的哈哈回应中,你看吧,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打扫房子、发面蒸馒头、馏枣糕、揉豆腐、炸丸子、煮柿炸糕……直到除夕下午,把年火在院中央抹好,装上柴火煤炭,贴上对联,过年的准备好像才告一段落。
正月里,天亮的晚,但在噼里啪啦的阵阵鞭炮声中,春节的早晨比往日来得更早,更热闹。小朋友们会早早起来穿上新衣服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一年,但爸爸们要先放个开门炮才允许出去。然后,爸爸们点燃院里的年火,孩子们边围着年火烤火,边零零星星地放拆下来的小炮。这一天,对于小朋友们来说,就是吃喝玩乐的一天,父母不会强迫写作业,也不会让打下手做饭。他们早上吃了挂面,或者“金线吊圪垆(音译,指挂面+饺子)”后,就出去和同伴疯玩了,这家转到那家,那家再转到另一家,去了每家都会给兜里装点花生瓜子糖旦旦,转来转去就到中午了。中午回来,父母已经把饺子包好了。这一天,家里的伙食都是父母在操持。春节期间说是休息,对于大人们来说,却是繁忙的,忙着做饭,忙着迎来送往,只不过孩子们不上学,做饭可以不用那么准时,不用那么紧张,饭吃到啥时算啥时。
从初二开始,就开始跑亲戚拜年了。从姥姥家开始,舅舅、姑姑、姨姨……一家一家拜过来,去了一般都要在家里吃一顿饭。除了初五、初十不拜年,亲戚多的能拜到元宵节以后。在农村,初五不拜年是有说法的,因为这一天要送“五穷”。所谓的“送五穷”其实就是把初一至初四攒在家里的垃圾统一扔出去。初五这天一早,在太阳还未出山之前,人们烧香放炮,家家户户把攒了四天的垃圾倾倒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头也不回回家去。意思是要将脏东西,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扫出去。至于“五穷”是指什么,小时候也搞不清楚,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才搞明白。“五穷”也叫“五鬼”,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种穷鬼。“送五穷”的习俗寄托了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过了初五,村里就开始准备闹元宵了。村里爱好文艺的积极分子开始组织排练文艺节目,村委(那时候叫大队)开始组织人们家家户户攒钱做焰火。多年以前,韩北村的焰火放得好是很有名的,每到元宵,吸引着周边村镇的人们蜂拥而至。现在想想看,却是挺危险的。冬天天气干燥,一旦引发灾情,后果不堪设想。村中大池边上的一棵古杨树就是有一年放焰火而烧死的。那时村里放的自做的铁炮,声音奇大无比,震耳欲聋,放焰火仪式开始前“隆隆”的铁炮声仿佛至今犹在耳边回响。记得当初有一个常放铁炮的人后来耳朵不太灵敏,不知是否和他年轻时经常放铁炮有关。
赏花灯是元宵节的传统活动。村里挂的花灯大同小异,家家门前挂一个或一对圆灯笼,比较散,所以赏花灯虽然感觉很浪漫,但基本是城市的专属活动。记忆深刻的和花灯有关的活动是村委十四晚上给军烈属送花灯。小朋友提着村里做好的各种花灯,人们敲锣打鼓开始迎灯,从西街的村口一直迎到东街,然后一家一家给有子弟兵的家属送灯。有一年,因为我四叔当兵了,给奶奶家送灯时,我也跟在人群中去了,心里很是激动。
热闹好玩的传统娱乐活动还有荡秋千、游黄河。记得有一年,村里搭了一个新颖的“弧弧秋千”,村里的大人小孩热闹了好一阵子,过了好久才拆掉。“九曲黄河阵”路线左盘右绕,九曲迴环,千变万化,扑朔迷离,奥妙无穷,没有人领着,好多人还真转不出来。这两项活动老少皆宜,是很好的传统娱乐项目。
元宵节期间的习俗还有正月十六晚上的烤馍馍,烤百病。十六晚上,全村老老少少会围在街上一个个大年火上烤馒头,边烤边说笑打闹。据说,烤年火,吃烤馒头,会把身上的病魔烤走,一年不生病。大家在旺旺的大火跟前让火烤着掩藏了一冬的身体,红红的火光映红了脸膛,照亮了眼神,照亮了心情;红红的火焰驱走了黑暗、驱走了病邪、驱走了不快!
过了十六,娱乐活动基本结束,孩子们也该准备书包上学了,但过节的余韵还会在他们的心中荡漾一段才能收下心来。
近几年,村里过元宵常常会集资众筹请外面的演出公司,听说节目演得很丰富,歌舞杂耍样样有,但在我心里还是觉得村里人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更让人回味。
不管外面过的节日如何热闹,总感觉没有家乡的那种味道。“风物总是家乡好”,或许这就是一种骨子里的故土情结吧。
作者简介
程国清,山西武乡韩北人,现居太原,就职于山西青少年报刊社,喜阅读,爱写作。
年俗: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三,糖瓜粘”
小年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据我国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传说灶神的职责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所以人们一般在灶神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前准备酒肉、水果、灶糖用于祭祀灶神。
在武乡民间,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要买饧瓜的、芝麻饧,摆盘烧香祭灶王爷(灶神),老人们会说:“用饧瓜的、芝麻饧粘住些灶王爷的嘴,不要让他老人家上天汇报不好的事......”。
武乡特产:芝麻饧
主编:采禾
小编:含函
蜀葵花开
记录故土之美助力家乡之兴
投稿邮箱:mlmlw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