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相关传说 >> 身在江苏,才知道除夕夜的压锅风俗,你
文:葛维屏
农村是中国文化的后盾与源泉。
孔子说过:礼失求之于野。大野里,可能因为它有着强大的体量、身份与比重,因而能保存更多的传统影响。
现在我鲜明地体验到这一点。
父亲与母亲都是外地迁居来的,他们既不能带来原来家乡的传统习俗,也不会接纳到本地的风俗文化,所以,对民俗传统的了解与掌握,只能是支离破碎的。
前几天,我听班上同事讲,除夕晚上有“压锅”的风俗。
我很好奇,什么叫“压锅”?
同事说,这是除夕晚上,一定要煮几条鱼,在吃过年夜饭之后,装上两条鱼,放在碗里,盖进锅里,表示“年年有余”。
同时,另一只锅里,还要放上一碗“圆子”,也是用来“压锅”的,表示的意思是“幸福团圆。”
用谐音图一个吉利,是中国人的独擅胜场的天赋。同事还说,“面条”叫“钱串子”,原来看起来一贫如洗、光滑皎洁的面条,也能和一鼎千金的钱扯上关系,而“饺子”还被民间想象成“弯弯顺”,倒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幽默之感。
但不管怎么说,我倒想到我的奶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百个女人一个样,一种麦面一百个样。”在我奶奶的那个时代,仅仅看到女人的肉体上的相同,而没有想到女人心有七窍,女人的机心才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而“面”这一种原料,却可以在人的手心里幻化变形,变身为形形色色的面制品,这就为人们用面这份原料、打制出各种名目繁多的花头经食物提供了方便的路径。
我特意就“压锅”这一风俗,去问了父亲,父亲说不知道,我问母亲,她的老家在上海崇明,也说不知道。
这也难怪我不知道。
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压锅”的风俗还是挺普及的。而“压锅”的各种各样的“压”的吉祥物,也是五花八门,从中我们倒可以看到民间的心理诉求与内在渴望。
我大致从资料中把“压锅”的一些吉祥物罗列如下,不知朋友们那里有没有“压锅”风俗?“压锅”物又是什么?
1、豆腐。年初一,揭开锅,里面豆腐惊艳亮相,意思是不言而喻的,民间习俗的“谐音文化”再次发挥作用,“豆腐”的音调形同“逗富”、“都富”,啥意思,大家都能心领神会。
我母亲前几天也说,到菜市场买了几条鱼,还买了一块豆腐,也是取“豆腐”所喻义的“富贵”之义。然后我们聊天时又说到豆腐在过去的年代里,对于中国人的生活的意义。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可能顿顿吃到肉,豆腐成为人们饭桌上最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不仅吃起来可口,同时也保证了基本的营养供给,只是,我小时候吃到豆腐就觉得倒胃,但也没有办法。不过,我小时候,倒是喜欢将生豆腐放一点酱油,当成吃粥的陪伴,倒是挺有味道的,相当于现在吃的“豆腐脑”。
2、桂花糕。糕与高谐音,所以,“桂花糕“的意思,就是“富贵步步高”,今天早上,我还与儿子到超市里,买了大糕,虽然不是很喜欢吃,觉得太甜太腻,但自小时候就明知其义的吉利象征,到春节期间还是要置办一点回来的。
3、“葱”表示“葱茏兴旺”的意思,意味着全年的生活丰裕足食,不紧紧巴巴。在中国民间的语境里,葱被认为是喜庆之物,又是驱邪之物,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葱”与“冲”谐音,可以荡涤邪气,保平佑安。过年的时候,家里的器什上,都要放两棵葱,叫“压喜”。
4、面鱼。当然鲜鱼也是“压锅”之物,但民间还会用“面”蒸成“鱼”的形状,大小相当于一根筷子长,再用红豆或黑豆给它装上眼睛,以它来体现对“年年有余”的心理祈愿。
5、饺子。大年夜吃过饺子之后,把剩余的饺子装进碟子里,再放到锅里,意思是连年丰衣足食。
6、馒头。馒头是用面发的,所以吉祥的寓意就是今后的日子越来越发。与馒头相似的食物,在习惯食用的地区,则以“压馍”来表示吉祥,取“放了压锅馍,一年有吃喝”之意。
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社会,锅里有得吃,是人们的最大的生活期盼,所以这就很自然地洐化出“压锅”的风俗,锅里充实了,来年才不会闹饥荒,缺粮。现在虽然衣食无忧,但习俗中对生存要义的强调,却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这或许就是民俗后面的活化石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