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让我们随着作家的笔尖,品味他们那份独

发布时间:2025/3/7 10:31:05   点击数:
梁实秋笔下的春节是小孩子“吐槽”的对象,老舍眼中的春节充满了京味儿,周友斌回忆着空气中灶糖那甜滋滋的味道,沈从文家乡湘西的焰火最为著名,莫言憧憬着喝一碗腊八粥……在这些文学名家的妙笔之下,过年的场景有了独特的意蕴,令人回味。今年七天长假,我们为大家呈现“我们的节日·笔尖上的春节”系列文章,让我们随着作家的笔尖,走进他们的老家,探入他们的童年,体悟他们笔下那份独特的“年味儿”,一起细细品味年的滋味、年的气氛、年的愿景。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自古就有贴年红、祭祖、团年饭、守岁等习俗。除夕之夜,有些人已经和家人团聚;而有些人却依然焦急地等待列车进站的那一刻……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和家人团聚,吃上一顿团圆饭。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在作家的笔下,年夜饭会呈现出一派怎样的景象呢?最小资——张爱玲在张爱玲眼中,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鱼,寓意是年年有余。在《小艾》里面,她写道,过年的时候吃年夜饭,照例有一尾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同时在另一部短篇小说《相见欢》中,主人公荀太太也提及过年吃鱼的景象:“我在想着,去年年三十晚上不该吃白鱼,’白余‘了,今年吃青鱼。”最热闹——老舍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再现了老北京热闹非凡的过年情景,年夜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气息。他是这样描述大年三十这一天的:“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最生活——梁实秋梁实秋记忆中的年夜饭是寻常百姓家的年夜饭菜,普通菜色却不乏活色活香,生活气息满面扑来,他在《北平年景》散文中用饱满深情的笔触怀念着儿时的年夜饭:“吃是过年的主要节目。年菜是标准化了的,家家一律。人口旺的人家要进全猪,连下水带猪头,分别处理下咽。一锅纯肉,加上蘑菇是一碗,加上粉丝又是一碗,加上山药又是一碗,大盆的芥末墩儿,鱼冻儿,内皮辣酱,成缸的大腌白菜,芥菜疙瘩,一一管够,初一不动刀,初五以前不开市,年菜非囤集不可,结果是年菜等于剩菜,吃倒了胃口而后已。”最冷清——鲁迅鲁迅过年显得“冷清”了很多,甚少涉及到年夜饭,只略微提及。在有一年春节,年底得来一笔的稿费,鲁迅很高兴,所以对过年格外珍视:为庆旧历除夕,由夫人治少许肴,邀老友冯雪峰和自己一家人吃年夜饭。隔年过年时,鲁迅写了一篇《过年》,充分肯定了过年及其习俗,对爆竹格外喜欢,“我不过旧历年已经二十三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爆,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爆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hd/14547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