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起源 >> 东北人的年俗年夜饭吃饺子要有仪式感
东北人的真正的年夜饭是除夕一家人团坐一起吃饺子,且时间选择在“辞旧迎新”之时,也就是农历跨年凌晨之前要吃完饺子。
东北人除夕吃饺子的习俗延续有上千年。在东北人的观念中,只有除夕夜一家人团坐一起吃饺子,才是过年。过年的仪式感也特别讲究。
按现在遗留下来习俗,除夕这天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这一家人以父系为核心,凡是父系血脉的亲人(现在一般是爷爷、父亲、儿子、孙子),家中出嫁的女儿可以不团聚。
所以过年这天,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要心系除夕这天,能回来的就回来过年,不能回来的也要寄送礼品,打招呼拜年。
唐朝王维有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重阳节思念兄弟。而东北人过年是最思亲的时刻。
东北人比较重视亲情,通过过年传递孝道文化,在东北人的理念里,如果过年这天,子不归不孝道,如果一家人不相聚,似乎来年不顺利。
现今的仪式感是这样的,除夕这天,天黑之前的晚饭比较隆重。要准备自己家人认为最好吃的食材,最好喝的家乡老酒,拿出最好的厨艺。大摆酒席,推杯换盏,相互祝福。表达家庭成员的和睦相处,以及血脉相连之情。
这顿饭后,大家在一起,或看春晚,或娱乐,或陪孩子。一般是老人家开始准备包饺子的食材。
饺子馅儿这是有讲究的。过去东北人喜欢吃酸菜馅儿的,现在注重个性化。
一般情况下,包饺子需要一家人合作完成。如果有儿孙,那就更热闹了,最高兴的是孩子。
天一黑下来,孩子们就想着放烟花。所以大人们要陪孩子放烟花。东北的除夕是寒冷的,很多时候,室外雪花纷纷,或者寒风凛凛。但是,不可阻挡人们燃放烟花的热情。
爆竹声声辞旧岁。这爆竹声响彻云霄,一直到凌晨才可停下来。
在过去,没有电灯的时代,在吃饺子前,要在自家院落里点起篝火,然后燃放爆竹。
传说,灯火守岁,则是用光明之火,驱除黑暗鬼魅,以光明温暖铺垫人们走入新年新春。
按过年仪式,生篝火、放爆竹,接下来就是吃饺子了。
年夜饭可以包成各式各样的花式饺子。以水饺为主。水饺有招财进宝之寓意,也有团圆美满吉祥之寓意,煮水饺千万不要煮破皮了。
长辈主座,晚辈依次排列。一般来说,这顿年夜饭,就是以吃饺子为主,形式很简单,意义很重要。
吃完饺子,相当于过完了除夕,随即就是初一,初一是大拜年,因为是一家人,这时候趁热打铁。晚辈要拜年,长辈给压岁钱。
现在情况演变成以孩子为主角。小孩子要给父母拜年,给爷爷奶奶拜年,磕头是重要礼节,不过有的家庭“游戏化了”,并不注重磕头。但是长辈发红包(压岁钱)不能缺失。红包多少没有规定。
压岁钱是最有仪式感的年俗。
压岁钱,又称压祟钱,是中国年俗之一,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祈福习俗,人们相信给孩子们一些红色的钱财可以辟邪驱灾,保佑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长辈们通过给晚辈压岁钱,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和亲情的重视,这也是一个家庭之间传递爱和关怀的方式,表达对下一代的期望和祝福。
东北人的年夜饭以吃饺子为核心,伴随着点篝火、放烟花、磕头跪拜、给压岁钱等仪式。
年年除夕辞旧岁,新春年年又不同。其实年夜饭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家人把这顿饭吃成了揪心饭,甚至是散伙饭。人性善恶是非,在这个年夜饭也表达的淋漓尽致。
声明:文章所采用的插入图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