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起源 >> 短评大寒应时去,除夕迎春来
年1月20日至22日,疫情趋缓背景下,大寒、除夕、春节接连到来。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大寒与除夕相连,巧合难逢:前者是二十四节气的末尾,后者是农历一年的收束,都代表着新旧周期的交替将至。
同为一年结尾,大寒与除夕相距年年不同,“相聚”更难。例如去年,大寒(年1月20日)早于除夕(年1月31日)十天;在年,二者曾难得地相聚于1月21日,据推算,它们的再会要等到年;而如今年这般相连,在21世纪共有五次,分别为年、年、年、年和年。
北京的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中展示的一条“历法简”。中国古人对于天象和时间变化的理解,很早就有记载。侯宇摄
时间位置常常变动,是因为二者参考的历法不同。历法即人根据自然规律为时间划定的计量方法与运转法则,以月球环绕地球运动为根据则为阴历,以太阳位置为根据则为阳历。大寒时间确定所依据的现行二十四节气体系,以太阳黄道为划分标准,每一节气分别对应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到达的位置,相邻两节气之间太阳黄道位置相距15度。因而,二十四节气整体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其阳历日期近乎固定——大寒日期即通常在1月19日至21日之间。
除夕、春节的确定参考农历。农历以阴历为基础,以月相之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融合阳历和干支历成分,再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由于依托的历法不同,故以农历确定的除夕在通行西历中日期并不固定。
游客在景山公园内拍照。正值大寒节气,北京迎来年首场降雪。贾天勇摄
但不论如何,同处年末的大寒与除夕时间往往相近,坊间常有“大寒迎年”之说。二者交融相会,塑造了春节前夕的独特国民心理景观:在一年中最冷的时刻,迎来一年中最满怀希望的时刻。
大寒的许多节俗,除御寒外,也常有除旧布新之意。古人洒扫除尘、制作腊味、置办年货、裱糊窗户等一系列活动,往往都在大寒期间。广东岭南地区还有大寒捉田鼠的习俗,因为大寒前后田里的作物已收割完毕,田鼠窝便显露出来,捉鼠是为保障来年耕种。而闽台流行的“尾牙祭”,正是在大寒祭祀土地公,酬谢神祇一年的庇佑并祈求来年的丰收。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老街上的年货年味十足。傅飞扬摄大寒节气的这一社会文化含义正与除夕相合相称。《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命有司大傩。”汉代高诱注:“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病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后汉书?礼仪志》亦有记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为来年的平安在岁末举行驱鬼除疫仪式,就是除夕的起源。这一意涵广泛流传于汉字文化圈,如越南语称除夕为“交承”,即“交旧承新”。除夕当天更换春联、围炉吃“长生菜”、守岁“不困”、祭祖供神……都蕴含驱邪迎福的希望。
山西太原,市民在集市选购春联等饰品。武俊杰摄
读古人诗可发现,文人吟咏除夕日,寒雪往往入诗;歌咏大寒时节,纸面上春色又似就在明日。这大概就是中国一贯的岁终景象:寒气逼人的冬日里,围炉、灯笼、热气、希望,烘托出一片红彤彤的暖意,迎接春的到来。这正像白居易的诗中境界,“鹅毛纷正堕,兽炭敲初折。盈尺白盐寒,满炉红玉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