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对子饺子拜年,聊一聊山东乡村除夕初一

发布时间:2023-10-25 13:14:39   点击数:
北京痤疮医院在哪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2/8582859.html

山东有民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年年过年,马上又要过年,俗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话包括了多少在外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因为生计问题不得不终年在外漂泊,已经有几个年头没有回家,每当与人谈起有关“回家”的话题,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我想念家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我惦记着在家乡写春联的情景,我惦记着老家铁锅里咕嘟咕嘟煮的饺子,我老早想着大年初一和家人们一起在村里给长辈拜年问安。

实在忍不住,聊一聊山东过年那些老规矩。

01对子

“对子”是山东农村对春联的昵称,是本乡本土的家乡话,临近春节写对子,是本村有文化的人一展身手的好时候,先买了大张的红纸,裁剪整齐,大小不一,方方正正,有长有短,还要分门芯、门框、门楣,还有单字,买好墨水,刷好毛笔。

请有文化的老师来家里写对子,是春节的一大传统乡俗,老师在一边写,娃儿们在一旁吵吵闹闹,大人们在一旁指指点点,这个字写的好那个字写的好,这个字写的胖,那个字写的瘦,各有各的说法,热热闹闹。

老师总是很和蔼,一边写一边说,写的好也好,孬也好,多少是个喜庆啊?主人家莫有怨言啊!万一不满意,将来你家出个状元郎自己写啊!只听见旁边一阵阵的欢笑声……

最重要的是单字联,一个“福”字,传说中这个字最费功力,最为出彩,任何一家人,福字都需要写十几20张,贴在全家各个不同的部位,还有倒起写的,意思是现在很享福,福到了的意思,写字的老师往往沾饱了笔墨,一气呵成,从不拖泥带水,里面还有一个小彩头,那就是写福字不能停顿,要写就一笔写完不能犹豫,象征着主人家未来的一年都顺顺利利,万事大吉,家庭和睦。

现在的春联都是花钱买的,花样也是五花八门,有花样文字的、有印刷的、有带彩灯的等等,还有的带了金粉,看上去亮光闪闪,好像是很高级,花上三五元钱,十多元就能买够家里所有的春联,方便是方便了,但是总感觉年味有那么一丝丝的淡化了。

买来的春联,家家户户几乎都是一模一样,如今十多二十年过去了,我至今还记得几乎每家都会贴的几幅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新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

贴春联,一般从年三十晌午开始,天黑以前一定要贴完,这是小孩最快乐的时刻,特别是家里有读了书的小孩,有模有样的把对子摆在地上,仔仔细细的刷上打好的浆糊,所用的工具一般是使用过扫把疙瘩,什么样的地方该贴什么样的字,也是有讲究的,不能胡乱贴。

为什么说不能胡乱贴呢,只因为一样有一样的讲究,每样东西的用处不同,当然,人们希望的也有所不同了,放粮食的屋子门前要贴上“五谷丰登”,厨房的门口要贴上“香飘四海”,老人的床头上要贴上“寿”字,小娃子的床头上要贴“安”字,鸡棚和鸭棚还要贴上“六畜兴旺”的字,至于灶王爷两旁,有专门的对子,分别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总之一句话,该贴的地方都要贴上对子,希望一家人来年人财两旺,出入平平安安,家中学生学业有成。

02饺子

除夕夜和初一的早晨这顿饭一定都是饺子,差别就是除夕的饺子是肉馅的,寓意即将过去的一年,丰衣足食,大家都吃饱了肚皮儿。初一的饺子一定是素馅儿,寓意即将到来的一年,安安稳稳,和和睦睦,素素静静,没有烦心事儿。

大年30的中午,大菜刀开始铛铛的剁肉馅,猪肉馅,牛肉馅,羊肉馅都可以。剁的时候把姜一起放进去剁好,胡萝卜切丝,葱切碎,上大菜板把它们也一起剁碎,肉、胡萝卜和大葱分别剁碎后混到一起继续剁,直到所有的材料都均匀的混在一起,加上准备好的花生油,撒上盐,倒酱油,加胡椒粉,最后倒上香油,顺时针搅拌,一定要一个方向搅拌,馅儿才能饱满不散,搅到馅儿起筋,很有阻力的时候就可以停止啦,这时候,包饺子的肉馅儿,就算办好了。

素馅有韭菜、鸡蛋、虾皮三样材料就行,要求不高,价钱便宜,营养丰富,经济实惠,口感又不赖。把韭菜清洗干净,甩干水分后,再切碎,入盆备用,起锅烧油,碗中打入2个鸡蛋,放食盐,搅成鸡蛋液,快速滑铲,炒成鸡蛋碎,放凉后出锅入盆备用,韭菜盆中,放入鸡蛋碎、虾皮,加入五香粉拌匀,这个是有小诀窍的,炒鸡蛋的时候稍微多放点盐,拌馅的时候就不放盐了,这样韭菜就不会出水。

接下来就是和面,和一块稍微软一点的生面团,反反复复的揉好,醒一会儿了,分割出一块,揉搓成大长条,然后,用刀切成小面剂子,用擀面杖擀成中间厚四边薄的饺子皮儿,就可以包饺子了,把馅放在中间,饺子皮合拢,从一边开始捏,知道捏晚半个圆形,再捏一遍,捏得结结实实,就可以啦,包好的饺子成半个弯月牙形,看上去个大饱满,小时候我曾记得妈妈包的饺子最好看,总是那么棱角分明,一排排的像被检阅的士兵,放在用高粱杆做的锅排子上,很诱人,也曾试着包上那么一两个,总是歪歪扭扭,现在想起来总是那么令人怀念。

除夕夜吃饺子,说是除夕夜,其实从四五点钟就开始,鞭炮一直响个不停,吃了饺子,还有其他的事去欢乐,那时都是大锅柴灶,灶房里的柴火是早就准备好了的,大人们烧火煮饺子,小娃们就在院子里准备放鞭炮,要先放鞭炮再饺子下锅,大人们往往吼一声,放鞭炮啦,放鞭炮啦!

听到院子里小娃们噼里啪啦的放鞭炮,这才高高兴兴的下饺子,一边下一边用大铁铲来推来推去,煮熟了的饺子,个人不能先吃,要盛在碗里,放在灶台边和堂屋的神像边,祭拜过灶王爷和先人们,还要多盛一两碗,放在灶台边。

所有的程序都完成以后,才能每人端一大碗开吃,这是老一辈留下的规矩,不能错,美味的饺子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除夕夜,真令人怀念呐,那时的春节年味。

03拜年

初一大清早,天刚蒙蒙亮,有的时候天还不亮,五点多六点钟,家人们早早的起来,烧锅下饺子,这顿饭在鲁西南叫做喝早汤,吃完饺子,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去给本村年长的长辈拜早年,这时候,大街上已经热闹起来了,东来西往的人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有的一家人由户主领着,有的三五个小青年在一起,大家成群结队地去长辈家里拜早年。

原来拜年是要磕头的,现在这些规矩已渐渐的不再那么流行了,现在的夫妻大多天南海北,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有,大年初一,一进家门上来就让别人跪下来磕头,多多少少有点“那个”的意思,很多时候是在屋里坐一坐,向长辈问安,说一些祝福的话,问一问身体健康情况,坐下来,喝点茶水,吃个糖果就结束了,还要匆匆忙忙赶到下一家,如果在村里辈分比较低,一村子要走一个遍的话,也要两三个钟头,大清早起来,给长辈拜完年,从村头走到村尾,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碰到亲近的长辈,有时候谈起来就是十多二十分钟,真是个体力活。

还有一个细节,也是一个大问题,稍微一不留心,就会吃亏,那就是进家门迈门槛时你可留意脚下,特别是天还没有大亮时,要小心被绊倒。

初一当天一大早,每家每户都会在大门门来那儿放一根草木棍,这根棍子可不简单,当地叫做挡财棍,意思是说把家里的财产挡在门内,不外流,寓意来年外出打工多挣钱,少花钱,平平安安,把钱财挡在家里,把不好的东西挡在外面……

哦,当然,小孩子的压岁钱是少不了的……

不知道这样的老传统,在家乡是否仍然还流传着。

菜好、汤好、味道好,感情好。这年头,没有两个拿得出手的好菜都不好意思出门。人间烟火味,你我相知,点击上方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nr/14530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