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礼仪 >> 明天除夕,老人说除夕三不空,来年三不穷
一年一度的除夕就要来了,作为一年中最为特殊的一天,它有着诸如“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五花八门的称呼,不过最为人们熟知的还是那个“大年三十”。之所以称之为除夕,按照《吕氏春秋·季冬记》所载,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夕”的“疫病之鬼”,人们为了驱逐它就在新年的前一天举行击鼓的仪式。除夕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多都是跟人们驱逐“夕”的活动有关。而“除夕”一词最早是在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中出现,至此以后家喻户晓流传至今。作为一年的最后一天,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祝愿,古代的除夕非常隆重,各种节日习俗使人目不暇接,虽然南北有别,但有三样却是全国上下普遍流行,所谓“除夕三不空,来年三不穷”的俗语便由此而来。
一,不空门
春节到来之际,人们除了忙着腊味及年货的筹备以外,还有一样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活动——贴春联。古代的春联名称众多,诸如对联、桃符、门帖等,据说在五代以前就有这样的风俗,其目的依然跟人们趋吉避凶有关,据说那个时候有许多的自然灾害和未知的天相,古人不明缘由均以为是鬼神作祟,于是每逢除夕前都要找来两块七八寸长的桃木,将其削制成人样,然后分别写上“神茶”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在除夕这天挂在门首便可以驱邪。而首先以对联的形式出现据说是从五代十国时蜀国皇帝孟昶开始,他为除夕所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历来被认为是古代第一幅春联。不过也有说春联起源晋代,起源说大多过于久远莫衷一是。
春联大多贴于门框,而门上则会同时贴上倒着的“福”字。这个习俗据说始于近代民国,有人无意间把福字贴倒了,亲人喊着“福倒了,福到了”予以纠正,主人越听越顺,由于其极其符合谐音风俗很快就流行于大江南北,除此之外,很多地方也将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剪纸贴在门上,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不空锅
团年饭无疑是除夕最为隆重的环节之一,今人多称之为“年夜饭”,古人则称之为“宿岁饭”、“团年饭”。从古人的称呼里就能看出他们的年夜饭并非简单的一顿饭,根据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所载“年饭用金银米为之,上插松柏枝,缀以金钱、枣、栗、龙眼、香枝,破五之后方始去之。”除了必不可少的米饭以外,还有几样必不可少的菜肴是绝对不能空锅的。北方的饺子,南方的年糕,饺子寓意“更年交子”,年糕则谓之“年高”,二者都是家家户户锅中必备的吉祥物。其次便是热气腾腾的火锅,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再次便是节日中最为常见的鱼,因“鱼”谐音“余”,所以“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美好象征更是妇孺皆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的年夜饭更是目不暇接丰盛至极,大菜、冷盆、热炒、点心、牛奶、海鲜、牛羊甚至还有西式菜肴,古代皇室看了怕也会垂涎三尺吧。
三,不空人
无论是春联还是丰盛的年夜饭,都抵不上一家团圆。中华民族顾家的传统在一年一度的团圆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兄弟姐妹推杯换盏,亲人长辈吉祥不断,这种和睦的互敬互爱才能成就一个关系更为紧密的家庭。不仅如此,家庭成员的精神也必然因为团聚带来的热闹与温馨而感到无比的安慰与满足,尤其是沉浸在儿孙满堂共叙天伦氛围中的老人,多少年的含辛茹苦无私奉献在这一刻都变成了莫大的欣慰与幸福。犹记得有首歌曲中说“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所以人生最大的丰收就是得享天伦。
有了以上三样,脑海中其乐融融的景象已然浮现。儿孙满堂在家,是福;美味佳肴在桌,是禄;数代同堂是寿。所谓“除夕三不空,来年三不穷”大抵如此,今年如此,往年如是,新年如日。这样的除夕显然已经是人间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