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9/24 15:17:11 点击数: 次
第十五篇正月初一(中)(一)上庙大年初一的早上,很多老北京人都要去庙中上香。这一天无论是佛教的庙宇,还是道教的宫观,只要是供奉佛祖、神祇的地方,都是人头攒动、香烟缭绕。《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正月元旦,烧香东岳庙”。《老北京实用指南(民)》记有:“正月初一日,东便门外三忠祠,东直门外铁塔寺,东四牌楼三官庙,北新桥精忠庙均开庙一日,香火极盛。”“东岳庙”位于朝阳门外。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年,由于庙前拓展路面,将山门拆了,庙内的棂星门成为了东岳庙的正门了。庙的后罩楼为“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展室。“东便门外三忠祠”。“三忠祠”位于现在的忠实里。祠已拆了。《帝京景物略(明)》记述:“三忠祠祀三忠:汉武侯、宋鄂王、信国也”。“汉武侯”是诸葛亮、“宋鄂王”是岳飞、“信国”是文天祥。文天祥生前曾被封为“信国公”。“东直门外铁塔寺”。铁塔寺位于东直门外斜街的下关。《天咫偶闻(清)》中记有:铁塔寺“相传始于明末,为老僧某某之塔。今塔中所祀乃其肉身,外付以漆。香烟所薰,不辨颜色。过者往往下马顶礼,敬如古佛焉。现寺、塔都已拆,只留有一地名:“塔院”,在新源里。“东四牌楼三官庙”。三官庙应该是大慈延福宫。在朝阳门内大街的老外交部大楼的东北侧。现还保留部分建筑,为某部委办公、宿舍。延福宫中的三官神像,现供奉于东岳庙的寝宫内。“北新桥精忠庙”位于北新桥路口东北角,现已拆,大概位置在地铁北新桥车站附近。“北新桥精忠庙”的庙中有一口井,传为老北京的“海眼”,内锁一条龙。“精忠庙”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三至十七各开市一次。去庙中上香的这些人里,有虔诚的信徒,但更多的是普通的民众。虔诚的信徒在元旦日,到庙中为佛祖或神祇献上一柱高香,祈求佛祖、神灵的保佑;普通的民众也愿意在一元初始之日,到庙里烧上一柱香,许个心愿,讨个吉利,求得在新的一年百事顺心。过去正月初一去庙观中上香祭拜,都本着一颗平常心,虽都想烧头炷香,那也只是早早地去庙门外等待,少有现在的土豪上香者,为了自己的祈福,花大价钱买下烧头柱香的权利。宗教的教义中倡导众生平等,《东岳大帝宝训》中就有这样一句:“天地无私,神明鉴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老北京人在正月初一有去西城白塔寺绕塔的习俗。《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元旦至三日,男女于白塔寺绕塔”。按照佛家所说,佛塔代表的是佛陀的法身,所以信众绕塔,有着殊胜功德,能够灭除种种罪业。大年初一绕塔,体现了佛教信众对佛的虔诚。绕塔的方向必须是顺时针,围绕佛塔走三圈,或者走多圈。表示对佛的恭敬。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敬重关羽,为了彰显关羽忠君爱国的操行,历朝历代便加封关羽各种官爵。所以民间有“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一说。老北京人崇拜关羽的忠义,把关羽作为神来崇拜,称为“关老爷”。清朝中期,北京内外城的关老爷庙多达百座。《帝京岁时纪胜(清)》中记有:“关圣庙遍天下,而京师尤胜。入祀典者,地安门外西步量桥白马庙,正阳门月城右之庙,春秋致祭。除夕开正阳内门,由内城居人瞻拜;夜子后开西门,城外居人瞻拜。香火极胜。”“地安门外西步量桥白马庙”。这座庙已经拆了。大概位置在龙头井街与平安大道交叉处的西边。这座庙的神主就是关老爷,庙也称为“关帝庙”。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叫“白马庙”?这是因为关帝庙中多塑有一匹关老爷期的战马。曹操在送给关羽赤兔马以前,关老爷骑的是一匹白马。步量桥这座关帝庙中,关羽的坐骑塑的是白马的,所以庙也称为“白马庙”。北京城里城外,有几座被称为“红庙”、“白庙”的庙宇,这两种庙的神主都是关老爷,“红庙”、“白庙”只是俗称,二者的区别在于“红庙”中的关老爷骑的是红马,“白庙”中的关老爷骑的是白马。“正阳门月城右之庙”。这座庙中的关老爷骑的也是白马。据说明成祖朱棣讨伐北元时迷路了,在漫天风沙之中,隐约可见骑着白马的关老爷,引导着明军走出了困境。明成祖回到北京后,便在正阳门的瓮城里建了这座关帝庙。《帝京景物略(明)》记述的很清楚:“成祖北征本雅失理,经阔滦海,至斡难河,击败阿鲁台,勒名擒胡山。军前每见沙濛雾霭中,有神,前我军驱,其巾袍刀仗,貌色髯影,果然关公也,独所跨马白。凯还,燕市先传,车驾北发日,一居民所畜白马,晨出立庭中,不动不食,晡则喘汗,定乃食,回跸则止。事闻,乃敕崇祀。”正阳门瓮城里的这座关帝庙位置极高。“朝廷岁一命祀。万国朝者退必谒(yè),辐辏(còu)者至必祈祢也。”民间也传说这座关帝庙的挂签最灵验。《阅微草堂笔记(清)》中就记有:“神祠率有签,而莫灵于关帝;关帝之签,莫灵于正阳门恻之祠。”(二)剧院开箱老北京的剧社,一般在腊月十九日后便择日封箱过年了。《清稗类钞(民)》中记有:“除夕之日,街市商店交易辄至天明,游者采办年货者”,“惟戏园,则先数日而已辍演。”休息的早,开始的也早。各剧团在正月初一“开箱”,剧院恢复正常演出。《虫鸣漫录(清)》中记有:“京都戏馆,俱於元旦开市。”《清稗类钞(民)》中记有:元旦“午后,则茶馆戏园游人甚多。”(三)逛庙会庙会是旧时老北京城特有的一种商业集市形式。每逢寺庙开放的日期,善男信女前去烧香礼拜,商贩们便在寺庙附近的空地上设摊售货,民间艺人也来表演杂艺。久而久之,便形成定例,定期举办庙会。《清稗类钞(民)》介绍北京庙会:“京都各庙,辄有市集,百货充盈,游人纷沓,俗谓之逛庙。逛,游也。逛庙有定期。”老北京庙多,庙会也多,最有名的是“京城四大庙会”。《旧京琐记(民)》中记有:“有期集者,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谓之四大庙市,皆以期集。”“土地庙”位于宣武门外下斜街。《光绪顺天府志》中记有:“每旬之三有庙市,游人杂沓,与护国、隆福两寺并称胜。”“白塔寺”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建于元代,最早为“万安寺”。明代改为“妙应寺”。庙中有覆钵式白塔,所以民间称该寺为“白塔寺”。“护国寺”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官邸,后改为“崇国寺”,明代改称为“大隆善寺”,后更名“大隆善护国寺”。“隆福寺”位于东四十字路口西北。建于明代,是明代京城唯一的一座番(喇嘛)、禅(和尚)同驻的寺院,清代变为喇嘛庙。逛庙会是老北京人在正月的重要活动。整个正月,老北京人除了走亲访友外,就是算计着各庙会的时间,去逛庙会。实际上,大家逛庙会,也不都是为了买东西,主要是消磨时间,感受节日热闹的氛围。京城庙会很多,各个庙会的开市时间也是不一样的。正月初一也有一些庙会,老北京人在去庙中上香后,会前去逛庙会。大钟寺位于北京城外的西北,《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大钟寺“在德胜门外七里,土城西北曾家庄。雍正十一年建钟楼,高五丈,下方上圆,四面皆窗,后有旋梯,左升右降。钟悬于中,竟体纯铜,端正细腻,诚至宝也”。“大钟寺”名为“觉生寺”,之所以被称为“大钟寺,是因为庙中有一口大钟。《北京岁时记(民)》中记述:大钟寺中有“明永乐铸大钟,高一丈五重八万七千斤,内外勒楷字法华经一部。”《日下旧闻考(清)》中记述:这口大钟在“嘉靖间悬于万寿寺。后言者谓京城白虎方,不宜有金声,乃彻楼卧钟于地。国朝乾隆八年,移置于觉生寺,即所谓大钟寺也。”在《清稗类钞(民)》中则记述:“自初一日至十五日,游大钟寺”。《燕京岁时记(清)》中记有:大钟寺“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十日之内,游人坌集,士女如云。”大钟寺旁有空地,“长安少年多驰骤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费,有贵至数百金者。岂犹有金台市骏之遗风欤!大钟寺现为“古钟博物馆”,位于北三环联想桥的东边路北。前文提到的“万寿寺”就是现在西三环边上的“北京艺术博物馆”。《燕京岁时记(清)》中记述:“曹老公观在西直门内路北。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半月,游人亦多。”据《日下旧闻考(清)》中记述:“曹老公观名崇元观”。《北京岁时记(民)》中记述:曹老公观是“明珰曹化淳兴建”。“珰”指的就是宫中的太监。《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有:“铁塔寺庙会在正月初一、四月十八各开市一天。”《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有:精忠庙庙会“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三至十七开市。”《燕京岁时记(清)》中记述:“小药王庙在东直门内路北,北药王庙在旧鼓楼大街。自正月起,每朔日、望日有庙市,市皆妇女零用之物,无甚可观。”“朔日”即农历每月的初一日。“望日”即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小药王庙现仅存山门,位于东直门内大街北侧。北药王庙已拆除了。位置在街鼓楼大街北口西侧。白云观在北京外城西便门外,是道教全真派的祖庭。全国道教协会设在观中。《燕京岁时记(清)》中记述:白云观“自金元以来即有之。观内万古长春四字,尚传为邱长春所书。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九日。”(详见正月十九日)《燕京岁时记(清)》中记述:“厂甸在正阳门外二里许,古曰海王村,即今工部之琉璃厂也。街长二里许,廛肆林立,南北皆同。所售之物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乃文人鉴赏之所也。惟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列市半月。”《北京岁时记(民)》中记有:“厂甸,昔之海王村,今工部之玻璃厂也。廛市林立,以古玩字画纸张书帖为正宗。自初一列市半月。童玩在厂甸。红货在火神庙。”(详见正月初六日)琉璃厂在宣武门外。《帝京岁时纪胜》记有:琉璃厂“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灯屏琉璃,万盏棚悬,玉轴牙签,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更有秦楼楚馆遍笙歌,宝马香车游士女。”(详见正月初六日)(四)元旦相关习俗《帝京景物略(明)》上记有:“夙兴盥漱,啖黍糕,曰年年糕。”《老北京实用指南》上记有:“元旦日之晨,食黍糕,曰‘年年糕’,佛前亦供之。”“黍糕”就是在“腊月供品”中提到的黄米年糕。老北京民间有一种说法:正月初一使用“木香汤”洗浴,可以保持头发乌黑。《本草纲目(明)》中记有:“正月一日取五木煮汤以浴,令人至老须发黑。徐锴注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多以为浴是矣。”《夜航船(明)》中也记有:“元日取五木煎汤沐浴,令人至老发黑。道家谓青木香为五香,亦云五木。”“青木香”指的就是“木香”。《本草纲目(明)》中记述:“弘景曰:青木香,大秦国人以疗毒肿、消恶气有验。今惟制蛀虫丸用之。常以煮汁沐浴大佳。”“弘景”,即陶弘景。南朝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大秦国”,即古罗马帝国。道家很重视香汤沐浴。尤其重视白芷,桃皮,柏叶,零陵,青木香这五种香料汤沐浴,能消除污秽感召真仙。用这些香料沐浴,既能清洁身。这五种香材汤沐浴,可除去污秽,并能养生保健。一些记有老北京岁月习俗的书中,都记有春节期间老北京人用乌金纸剪“闹嚷嚷”,戴在头上的习俗。“闹嚷嚷”也称为“闹娥儿”。《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今惟元旦日,小民以鬃穿乌金纸,画彩为闹蛾,簪之。”《日下旧闻考(清)》中记有:“燕地上元节用乌金纸剪成飞蛾,以猪鬃尖分披片纸贴之,或五或七下缚一处,以针作柄,妇女戴之,名曰闹蛾儿,此古之遗俗也。”《酌中志(明)》中也有相关的记述,一般的“闹嚷嚷”是“乌金纸裁成,画顔色装就者”,但“亦有用草虫蝴蝶者。或簪于首,以应节景”,也有用“真正小葫芦如豌荳大者”制成,“名曰‘草里金’”。这种“闹嚷嚷”很贵重,“二枚可值二三两不等”。制作“闹嚷嚷”的“乌金纸”,是一种特制的黑色而有光泽的纸。该纸产于浙江。为什么这种头饰被称为“闹嚷嚷”呢?据《日下旧闻考(清)》记述:“曰‘闹嚷嚷’,即古所谓‘闹装’也。‘嚷’与‘装’音相近,故讹也。”当年老北京人带“闹嚷嚷”这种头饰,不但妇女带,男人也带。《宛署杂记(明)》就记有:“大小男女,各戴一枝于首中,贵人有插满头者。”《宛平县志(清)》也记有:“市井男女,以松穿乌纸,画彩为闹蛾儿,簪之。”旧时的寺庙、商店的门前都树一高杆,夜间,杆的上面悬有灯笼,被称为“天灯”。《帝京景物略(明)》中记有:老北京时,“旦至晦日,家家竿标楼阁,松柏枝荫之,夜灯之,曰天灯。”“晦日”(huì)指的是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到三十,家家悬挂天灯的这种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消失了,没有流传下来。老北京的习俗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习俗,《酌中志(明)》中记有这个习俗:“正月初一,五更起,焚香,放纸炮,将门闩或木杠于院地上连抛掷三度,名曰‘跌千金’。”这就是说,在初一的早上,在家家都焚香祭祖,放爆竹驱邪祈福的时候,一些人家,在院子里将门栓或者一根木杠子,连续三次抛掷到地面上,名曰“跌千金”,以此祈福。这个习俗看着挺有意思,但现在这种习俗在北京似乎无法延续了。现今社会,城市的居住环境多改为了楼房,大年初一的早起儿,天还没亮,您在家中“抛掷三度”门闩或木杠,估计住在您家楼下的人,不会顾忌过年应该少口舌的习俗,非得上来和您说的说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inrccard.com/jbjj/14541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