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基本简介 >> 辞灶接财神吃饺子浓浓年味里,老青岛人
半岛全媒体记者张雷本文资料类图片由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署名除外)
不知不觉间,岁月的脚步又往新年挪动了几脚,再有不到一个月就是虎年春节了。进入农历腊月后,再过几天就又会进入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炖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这个期待的美丽环节了。以前,百姓物质生活水平、娱乐活动、信息资源获取不能和今天同日而语,但是以前,有简单的美好。每年从腊八节开始的一系列忙年、迎年、过年、送年的活动,成了彼时最聚号召力的招牌,这种让中国人留恋的过年氛围一直延续到了如今。
辞灶
现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过年”的风俗不变,但仪式感在逐渐简化变淡,很多人都在遥想我们的祖先过年的那种温暖而浓烈的“年味”。过去人们过年有哪些和我们现在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记者邀请老青岛人、民俗专家,讲述过去的那些浓浓年味……
讲述人:王健盛,生于年,土生土长的青岛崂山人,退休医院中医大夫,还是青岛市第一、二届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国学院研究员,老人还涉猎戏剧、民俗、宗教、历史、文学、哲学等研究。
王健盛近照(张雷摄)
以前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关于过小年,现在北方地区一般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在过去民间过小年却是农历腊月二十四。这主要是源于古代的“官三民四”的讲究,这里的“官”不能理解为现在意义上的“当官的”或者是“官宦人家”,而是就是指的“皇家”,皇家过腊月二十三,民间过腊月二十四。
在小年之后,在过去的农村地区,会有附近几个村联合组织大集,这个集不是现在的农历逢几开集,而是天天有集,倒有点像今天的年货大集或者特卖会的形式。
除了大集采购,从小年开始,就是进入过年的程序了。现在的理发店往往会在每年小年之后提价,会员也要加价,惹得消费者很无奈。在过去可不是这样,在过去,理发只能在小年之前结束,决不能在小年来临之后再去理发。想理发,只能从小年那天开始到正月结束才行。
城市中的宗祠
小年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无疑是糖瓜,当然作为仪式感,糖瓜要被用来供奉灶王爷。今天的糖瓜是休闲零食,在过去,小年这天除了摆给灶王爷,最具现实意义的是,通过糖瓜让家里小孩不断地吃,可以少说哪些大人们认为不吉利的话。摆好糖瓜后,大人把供奉的灶王爷的像,把头部以上空白部分剪掉,放到炉灶里烧掉,在燃烧的同时,嘴里向灶王爷“申请”多说好话。然后把灶王爷的像在相应位置贴好,这时,不仅小孩不能随便讲话,大人说话也要注意,特别不能吵架。
过去小年最具仪式感的事还不是摆糖瓜,供灶王,而是在宗祠祭祖。祠堂里的宗祠是从小年后才开始向村里人开放,至送年后关上。平日里宗祠一般是不对任何人开放的,只有过年才可以去拜祭祖先。宗祠里的正中位置往往会摆着一只多年的猪供奉,经过特殊处理,不会变质。在祠堂每年要摆放新的鸡、鱼、猪头,称为“三牲”,来供奉先祖,以示对虔诚的怀念。
族影(天后宫陈列品)
祠堂这么重要的地方,在开放日期间,没有人值班可不行,而且不能随随便便安排个人当值。必须是村里有名望的,有资历的老人才行,并且人数有要求,不能一天一人,村里的大家公认的有名望的老人,至少要五六位,大家集体值班,族长带头,值班工作一直到送年后。当然,来祠堂祭拜人,除了祭拜自己家的祖先外,还要给值班的族长和老人们磕头,以示敬意。
祠堂也不是像想象那样严肃,在开放日期间也有娱乐部分,最主要的就是可以在祠堂的中央空地上,大人们可以互相交流,孩子可以在这里放鞭炮,尽情玩耍。
以前去亲戚家拜年要自带香火除夕夜吃饺子这是个不变的传统,中国人的基因里对饺子感兴趣,大概是来自于以前饺子不能随便吃,像今天一样满街饺子馆,回家还可以想包就包。饺子不能随便吃,除了受物质水平限制的客观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中国人对农耕文明中节气的敬重。从上古时期开始,冬至是个重要的大节日,那时的冬至的节目不亚于今天的任何一个节日,像汉朝时的冬至,要打扫卫生,可以除灾避邪,有些地区还有庆丰收的活动。因此,一年中只有冬至、春节、半年这三个节点,是吃饺子的“法定节日”。
除夕夜煮饺子的燃料大多选择芝麻秸子(注:王健盛原话,指像麦秸秆一类干草),用现在的某些网红饭店的宣传广告词就是:火候适宜,用这个煮饺子香!
蒸馍馍
像我们青岛地区,自古就是依海而生,因此特别爱海鲜,所以除夕夜这天,无论家里这一年收成如何,年夜饭上一定要有条鱼,而且一定是海鱼,必须有鳞的海鱼,不能上鲤鱼之类的河鱼。
大年三十晚上过了十二点,五伏之内的亲戚开始拜年了。拜年同样要先去宗祠拜过后,再开始串门,拜年的顺序是五伏之内的最年长者,以此类推。大年初一早上,五伏之外的亲戚才开始拜年。
无论去谁家拜年,进门总要先拜一下各个家里供奉的祖先,点火上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香火是拜年者自带,不能随便用人家的香火,这是个拜年的重要礼仪,彼此都很重视。也许,在今天看来,香不值钱,火可以用主人家的,至于吗?是的,一旦用了,可就犯了大忌——这就叫“动了人家的香火”。在过去以人丁数量考核家里业绩的时代,“香火”就是一个家庭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在农耕时代,咱们生活在海洋周边的先祖们同样重视这一点。
忙年场面
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大年三十的垃圾不能大年初一去倒,大年初二不能动剪刀、针线等锋利的东西。初二这天晚辈还要给自己的姥姥姥爷拜年,去姥姥姥爷家拜年要带上自己家的饺子,跟姥姥姥爷分享。初三这天闺女才能回自己娘家拜年,太阳落山前必须返回。初三到初五,有些地方为了纪念神农氏,往往要给庄稼过生日,在家里或其他地方要烧香烧纸。到了正月初十左右,就有踩高跷活动了,还要组织自己村的队伍与外乡的队伍比赛,寓意步步登高,在有些富裕的乡村,还会搭台唱戏,组织演出供村民娱乐。
到了正月十五,所有的热闹都告一段落了,吃了十五的饺子后,在过去农业社会,也是新的一年奋斗的开始。王健盛老先生虽以年近九旬,但想起儿时的美好,似乎又想起小时候在老家沙子口登瀛村,每年过年都去那棵祠堂里的大槐树下玩耍的日子……
青岛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刘海涛春节在过去是个祈求丰收的节日,现在也是一个合家团圆的节日。同时是一个集感恩、祈福、祝愿、饮食等所有传统习俗最集中的节日,也是仪式最多的节日,这种文化在中华民族中相沿至今。严格来说,据考证,青岛地区自周代开始,“年味”从腊八就开始的,源于古代的“腊祭”,所以今天吃的腊肉也是源于此。青岛地区古代居民把鱼、虾等海鲜风干晾晒的办法,一直相沿至今,这样的加工方式也可以看做是“腊”。
小年的筹备,实际上是为后面的过除夕夜及耍正月,打下各种基础,包括祭祀礼仪方面,食品储备方面及人际交往方面等。过去大年三十要接灶王爷和接祖先。接祖先最重要的事就是把家堂轴子,又叫族影,拿出来挂好并祭拜。这个家堂轴子在大年初三的时候,女儿和女婿回家之前就要收起来,目的就是秘不示外。
过年请祖
过去的大年三十接年要吃素饺子,一般分8种不同的馅料,比如枣、糕、钱、栗子等,每种馅料都对应了它的谐音象征的美好寓意。初二送年时才能吃上肉饺子。初一的早晨要吃年糕、蒸糕。
一般大年初五这天是接财神的日子,青岛地区的百姓自清代开始都习惯大年初五去青岛天后宫督财福,接财神,这个习惯相沿至今。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有好多过年的礼仪和风俗等变得与新时代相融合了。比如,现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往往是爷爷家和姥爷家两家人一起过,在大年三十晚上,闺女就能给自己爹妈拜年了。再比如,过年给红包,原来是长辈给晚辈“压岁”的,现在随着整个社会和家庭中,敬老爱老的意识浓厚,晚辈给长辈红包,儿子女儿给爸妈,甚至孙子孙女外甥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红包都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