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相关传说 >> 慌啥子年三十缺席又不是新鲜事
今天,一则“明年起连续5年没有年三十”的话题登上了全国热搜榜第一。
农历龙年的除夕为年2月9日,这也是“近几年最后一个年三十”。
“年三十”为何消失?没有“年三十”,到底影不影响过个好年?
网友纷纷评论、发帖,表达自己的疑惑,以及对年三十的不舍。
但事实上,“年三十”的缺席,可能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严重!
其实,一年之中没有大年三十的情形并不少见,大约三到五年就会出现。
从年至今,年、年、年、年、年、年、年、年都没有年三十。
从日历上来看,年到年连续五年的除夕都是“大年二十九”。
年三十为何如此“飘忽不定”?
原来,根据月亮的圆缺变化来编算的农历,以“朔望月周期”来计算一个月的天数,也有大小月之分。
“朔”所在日为初一,是人们完全看不到月亮的时刻;“望”所在日为十五,就是满月的时刻。
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因此“朔望月周期”有长有短,农历一年中就出现了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分法。
如果当年的腊月恰逢小月,只有29天,也就没有大年三十了。
除了年三十“消失”的现象,如果遇到“闰腊月”,也会产生两个年三十的情况。
不过这种现象更为稀有,上一次出现在年,下一次则要等到年。
甚至还有闰正月的情况,多一个正月初一,也不可能多过一个春节,那么少一个年三十,就更谈不上对节日的影响了。
但不得不说,中国古人用悉心观察和伟大智慧所创造出来的这套传统历法,既神奇又神秘。
看到年三十“连休五年”,不少网友不禁担忧起“这个年还能不能好好过了?”但实际上虽然年三十会“消失”但不管是腊月二十九还是腊月三十,作为传统节日的除夕还是一直都在。
“除夕”这一节日来历悠久,源起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一开始也并未和年三十“绑定”。
《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便是除夕节日的雏形。
除夕通常会被称为大年三十,但是其实由于阴历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十二月三十,也可能是十二月廿九,但不论如何,它都是阴历年的末尾。
所以,遇上没有年三十的年,团年饭不能少、大扫除不能懒、过年红包不能省,我们仍要在大年二十九走一遍除夕的“过场”。
尽管理论上来看年三十似乎“可有可无”,但年三十接下来五年的“缺席”却让网友“闹开了锅”,以至于话题霸榜热搜。“没有年三十感觉少了点什么”“年三十晚上其实才是年味最浓的时候”“没有年三十的年是不完整的”……
但通过网友的讨论不难看出,人们在追问年三十为何消失的时候,其实是在追问“年味儿去哪儿了”。
拿压岁钱、吃团圆饭、看春晚、放鞭炮……“大年三十”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不仅是一个词语、一个日期,更承载着满满的节日仪式感。
不管是大年三十还是大年二十九,年都照样要过,只是人们心中赋予了这个日子特殊的意义和期望。
那么今年,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庆祝这个年前最后的大年三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王茹懿海报王茹懿图片新华社本报资料图各大博物馆责任编辑何齐铁编辑王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