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相关传说 >> 道教文化与保定民俗大年三十除夕守岁
腊月三十又称大年三十,夜间称除夕、除岁。这是一年最后的一天,也是人们最忙碌的一天。按道教信仰,该日诸神下界。为迎接诸神,在院里正房前用秫秸(高梁秆)搭起屋形的神棚,里边设有香台,在香台上竖起一块木板,上贴全神像,神像前摆满干鲜果品及荤素食供品。把门神、灶神、财神等所供奉之神全部换成新神像,并在各神像前燃香,以表敬之意。
传说姜尚(子牙)老婆被封为奓巴神,没有供享之位,就偷吃其他神的供品,但她怕响动。为防止她偷其他神的供品,就在院里撒芝麻秸,踩到上面即有喳喳的声音,奓巴神就被吓跑了。
保定民众为迎接诸神下界,各家院里和街道上都要挂起灯笼,有些家还用蘸香油的棉纸捻成小灯花,夜间摆在行人道上给神仙照明,图个吉利。灯笼上画着各种图画,有喜兴的胖小子抱大鱼,寓年年有余(鱼);有蝙蝠,寓有福气;有花卉、山水。还有按道教习俗,绘八仙图、财神图、寿星图、关羽画像等。还要挂年画、贴对联等。如家中有丧事,写对联要用灰蓝色的纸。
保定农村除备丰盛的饭菜外,还烙几张大饼,捞一碗米饭。因大饼是反复烙才熟的,故称翻身饼,寓来年更比今年好。做大饼和米饭并不当日吃,而是过年后再吃,称隔年饭,寓年年有饭吃。
解放前,保定农村各家于腊月三十日下午派人牵着牲畜到自家坟茔前迎接先祖“回家”过年(如今,大多数人家基本在三十日清晨迎接祖先,大年初一中午吃过年饭后即恭送回茔)。一般携带鞭炮、香、黄纸和纸钱,到了坟前燃响鞭炮,点燃黄纸和纸钱,以唤醒先祖,然后将点燃的纸钱、香烟挥动成圆圈,口中念叨,请祖宗回家过年,并让祖先骑马,边说边走,引回家中(有宗族家庙者送至家庙中),将祖先牌位摆好,祭祀供品,插烛燃香,象征和先人共度春节。这些活动因地而易,有的不去坟地,只在村外呼喊,请祖先过年。送回祖先的时间不一,有的过了初五,有的过了元宵节,由家人恭送回茔地安息,形式与迎时相似。
除夕掌灯之后,主妇们开始祭祀诸神,谓诸神与民共庆新春。之后,燃放鞭炮,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饺子,俗谓“大年三十吃饺子,没外人”,即在外地从事仕学工商和说书唱戏、打把势卖艺的人,都提前赶回家过年吃团圆饺子。丐帮们在这天也不外出乞讨,将讨要的年节食品集中在一起,并用讨来的钱买肉、酒,共同享用。
晚饭后,全家人包五更饺子。有的把一枚铜币制钱(外圆,内有方孔)包在一个饺子里,谓谁吃到它,来年有好运气。边包边拉家常,不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说脏话。此夜很多人通宵不眠,称守岁。民谚曰:“三十晚上坐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老人给孩子们讲故事,猜谜语,喝隔年酒。夜至三更(零时),村里鞭炮齐响,表示旧年过去,新年开始。夜至五更,天尚未明,又是鞭炮齐放。保定习俗新年饺子要由男主人煮好,祭神之后,全家吃五更饺子,正如对联写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来源:(保定道教琐记)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