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起源 >> 孟令伟奇门遁甲丨学好奇门正确区分农历阳历
奇门遁甲是时空相结合的技术,所以搞懂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从根本上来说,历法分为两种,就是人们常说的阴历和阳历。这里面的“阴”就代表“月亮”,“阳”就代表“太阳”。而我们常说的农历其实是一种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阴阳历。阴历—阴晴圆缺。
阳历,以太阳为参照物,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历法。也叫做太阳历。阳历是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即回归年,等于.日)均分为12个月。按照阳历计算,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的变化。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
但因为一个太阳年的实际时间约为.25天,平均到每个月约30.44天,为了调平月整数,就出现了我们熟知的阳历大小月;为了调平年整数,就出现了“3平1闰”的置闰法,就是分闰年和平年,每过4年,把多出来的1天加到2月份。这样,就和太阳年的周期基本相符。
阴历,以月亮为参照物,根据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历法,也叫太阴历。它以月相的圆缺周期(即朔望月,等于29.日)为一个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积12个月为一年。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一个周期的时间约为29.5日,为了方便换算,引入了大小月的概念。即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轮换着来。这样就基本平衡了天数,这就是有些年份的30日是除夕,而有些年份的29日是除夕的原因。阴历不论季节变化,只以十二个阴历月为一年。
因为我国自古以来的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它是取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加入干支“二十四节气”,再参考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的长度,通过添加闰月使自己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的周期长短相符。历是一种调和了阳历和阴历的综合历法。它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用置闰法填补了阴、阳历的时间差,又用阳历的规律制定了安排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农历是以阴历的朔望月为一个月,以阳历的回归年作为一年的平均长度。这样农历中就出现了一种现象——闰月。
农历取阴历的月为月,一年12个月长度就为29.×12=.日,比回归年的.日少了将近11天。所以农历中采用了“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每逢闰年增加一个月,以保证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这样有闰月的年份,一年就为天或天。19年后便弥补了日数差值。.25x19=29.53x(19x12+7)。
农历不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是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