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内容 >> 清代崇明的清明节什么样一起来了解上观新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八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作为节日,它与纯粹的节气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它还称踏青节,由于处在每年4月的4日至6日间,正是风和日丽、百花齐放的时分,是人们出游的好时候,所以在清明还有踏青的习俗。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崇明清代年间的清明习俗。
乾隆年间安徽翕县人吴澄寓居崇明三十多年,在他写下的描述崇明风土人情的《瀛洲竹枝词一百首》中,就有着详细的记录。如在《清明习俗》中,他写道:“禁烟时节麦苗长,遍贴清明嫁九娘。哺得燕雏嫌察污,好将芦辫护高梁。”诗中的“九娘”是指灯蛾。据说寒食时贴了“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的纸条后,夏天家中就不会有飞蛾扑火。“察污”:鸟拉下的粪。“芦辫”:芦苇杆编扎的长条。诗的大意是“寒食(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禁烟的时候麦苗在不停地长,家中到处贴遍纸条‘清明嫁九娘’。讨厌燕子已哺得的小燕乱拉尿屎,可以拿芦杆编成芦辫来保护房梁。”原来崇明人在那时有贴九娘的风俗。在《祭祖》一诗中,吴澄这样说:“挈盒携樽郊外行,新蓬圆子祭先莹。原头累累瓶装骨,冢上添泥贴太平。”“樽”是盛酒的器具。“新蓬圆子”是用新生的蓬蒿榨汁后做的圆子,现在称为青团。“瓶装骨”则是把死者遗骨装入小瓫之中,崇明俗称骨殖瓫。翻译成现代文为“带着食盒拿着酒具去郊外一行,用只只青团来祭祀先祖坟茔。田头可见一只只的骨植瓫,坟头培土后再贴上二字‘太平’”。到先祖坟墓上去扫墓时,不但要清除杂草、培土,还要贴上“太平”两字,以祈求祖先在阴间平平安安。
那时富家的妇女都深居简出,清明时节踏青便是最好的出门机会。但是,踏青也并不是单单为了赏景,还要上庙里参加佛事活动。在《进香》中,吴澄写道:“元宝香篮轿子扛,后头跟个俏婆娘。吃斋信女皈依佛,春日挨烧十庙香。”“皈依”这里是指虔诚地信奉佛教或参加佛教活动。“十庙香”为到十座庙宇里去烧香。用现代文来讲是“坐着轿子带着元宝香篮去进香,一旁还跟着自家的帮佣女娘。吃素的女主人信奉佛祖菩萨,春日里要挨着十座庙宇烧香。”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崇明人喜爱的活动之一。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红红的小灯笼,十分诱人。还有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它们在天际遨游,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吴澄在竹枝词中写道:“日暖晴空响鹤琴,磨刀审纸做风筝。今年扎个双蝴蝶,赛落他家九串铃。”这里的鹤琴,包括双蝴蝶、九串铃,都是风筝的名称。审纸是崇明方言,指用刀裁纸。将竹枝词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蓝天白云下响起了纸鹞的鸣声,有人正忙着裁剪纸张糊扎风筝。下足功夫扎上个大大的蝴蝶鹞,定要比过别家长长的九串铃。
又到了春暖花开、莺飞草长的时候,人们大多选择外出踏青赏景、祭扫先人。上海几大旅游集散中心和墓园,开通春游与祭扫的专线,让人感受到清明文化的魅力。
来源:柴焘熊之江风海韵(老侪)
编辑:毋晓菲
上观号作者: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