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涂舍故事丨84腊八,还有这么多习俗

发布时间:2024/12/18 16:05:40   点击数: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总感觉这个鼠年还没怎么过,就到了腊八,今年的腊八有些特殊,和大寒赶在了一起,大概这样喝粥更暖吧!腊八一过,年味就越来越浓了,从喝腊八粥开始,之后便是祭灶、扫房、炸年糕、宰猪羊、写春联等等,直到腊月的最后一夜过除夕。在过去,老北京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天真童趣里流露出孩童们到了腊月对过年的无限期盼。腊八节怎么来的呢?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不过大多数学者认为,和古代的腊祭仪式有关。腊祭最早有两种形式:蜡祭和腊祭。蜡祭是岁终对农神的祭祀。《礼记郊特牲》云:“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此处的“八”是指八位与农业劳作密切相关的神灵。在岁末的十二月礼祭八神,用上田里所产之“万物”的祭品,是为了酬谢它们对农业种植的功劳与贡献,同时祈求来年的丰收。腊祭则主要是祭祀祖先。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这样解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在庇佑后人的层面上,祖先与神灵有着对等的意义。因为古时为农业社会,所以对后人的庇佑自然也包括农事这一项。蜡、腊二祭,在内容上有重合之处,日期也都在岁末冬季,所以到汉代时已合二为一。不过,秦汉之前,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汉代时,以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腊八节最终得以形成和确定“初八”这个日期,是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事情。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是最早的关于腊日为某一固定日期的记载。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受官方提倡而日益兴盛,而在传说中佛祖成道之日的十二月初八,佛家会举行纪念活动。于是,作为君王祭祀节日的腊日,便与佛教中的“佛成道节”合流,腊八节也借此扩大了它在官方和民间社会的影响,成为一个民俗节日。此后,民间将这一天俗称为“腊八节”。那腊八节有什么习俗呢?其实腊八节不止喝粥!《广韵·屋韵》记载:“粥,糜也。”有说法认为,古代农业生产技术不发达,粮食的产量没那么高,粥是人们向现实妥协的产物,制作相对简单方便,可以养活更多人。后来,粥的功能更是进入了“养生”层次,颇具人文色彩。大文豪苏东坡是个美食家,他曾写下一首《豆粥》,夸赞粥的美味。喝“腊八粥”的习俗,文字记载是从宋代开始的。徐珂《清稗类钞》提到:“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相沿至今,人家亦仿行之。”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武林旧事》中记载了腊八粥的一种做法:“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清代,腊八粥的做法更为复杂。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棒瓤、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发展至今,也就沿袭出很多种花花绿绿的“腊八粥”,不过做法大同小异。在腊八这天,老北京的百姓家要泡腊八酒及腊八蒜。泡腊八酒是将紫皮蒜瓣泡在黄酒或高粱酒里,封好口待春节时打开饮用,腊八酒香味扑鼻,还可通血脉、暖肠胃。在民间也有吃“腊八冰”的民俗。吃腊八冰是在腊八的前一两天用陶瓷盆盛满冷开水,放在院中结成冰,待腊八这天早上磕出冰块全家分食。旧时的说法是“吃了腊八冰,来年一年不肚疼”,这当然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而在安徽部分地区,还会做腊八豆腐。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于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逐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其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在陕西省渭北一带的澄城地区,腊八节一般是不喝粥的,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热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其实,很多富有生命力的民俗,基本都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时光中,它们给普通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特别的意味,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期盼。腊八一过,就是新年啦!新的一年,不知道你有什么美好的期许?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ly/145439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