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礼仪 >> 明代最懒对联上联与下联一字不差,却成
对联,讲究上下联对仗工整,音律和谐。但在明代却出现了一副最“懒”的对联,因其上联与下联完全一模一样,一字不差。
但就是这样的一副对联,却也能名垂千古,就算到了今天去重新审视这对联,还是会觉得在这之中充满了汉字的独特美学魅力。
对联历史,源远流长
相传这对联起源于后蜀主孟昶时期,史书有载,这位帝王“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在这个时候后蜀主就将对联贴于寝殿的门上了。
在此之前,先人就已经有了过年挂桃符的习俗。所谓的“桃符”就是在桃木制成的木板上写着“神荼”、“郁垒”两位天神的名字,悬挂在门口,用于祈福避凶。
只不过到了后蜀主统治时期,文人将这联语写在了桃木板上,取代了神荼和郁垒。在公元年,第一副对联诞生了,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在明朝年间,由于朱元璋格外喜欢对联,于是就鼓励臣民写对联。有史料称,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每逢除夕夜,他都会让大臣在家门口挂上对联,而且他还会悄悄地外出检查巡视。
而由于桃木板撰写雕刻不易,所以在这个时期人们就选择在红纸上书写对联。到了清朝,因为这个王朝的主人是关外满族,他们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原文化,也承袭了明朝写对联的风气。
随着时间的发展沉淀,对联也愈发变得精妙高深。有些对联,如果不细细揣摩其中的深意,一时间也是很难弄明白其中奥秘所在的。
就比如说明朝徐渭所作的这副上下联一字不差的对联,乍一看可能会觉得没什么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这副可是千古名对呢!
才华横溢,结局悲凉
在说这副名留千古的对联之前,先来说说徐渭的生平。徐渭自幼就才思斐然,聪颖过人。可由于他的生母是妾室不能抚养孩子,所以在他长到10岁的时候,就被寄养在嫡夫人的府中。
此外,在他刚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在徐渭成长缺少陪伴和关爱,寄人篱下的日子也将他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
但徐渭聪慧,很小的时候就能进行文章创作了,村子里的人觉得徐渭应该很容易就能高中状元,平步青云。可命运好像跟徐渭开了个玩笑,他科举考试数次都没能高中。
尽管未能中举,徐渭也没有放弃生活,他开始兴建学堂,授业解惑。而他第一次在朝廷面前崭露头角是在嘉靖三十三年,这个时候倭寇屡屡侵犯沿海的浙东百姓,致使民不聊生。
徐渭怀揣着一腔爱国热血,进入到了抗倭的战场之上。也就是在此时,他获得了浙闽总督胡宗宪的认可,成为他的幕僚军师。
史书有载,在柯亭一役中,徐渭“尝身匿兵中,环舟贼垒,度地形为方略”,意思是他伪装了自己,不顾危险,藏身于倭寇的老窝中,在这里观察地形,再筹谋应对之法。
徐渭在胡宪宗的军中屡屡立下抗倭军功,这也让胡宪宗对他很是满意。徐渭之前经历了三场失败的婚姻,但胡宪宗觉得他的军师还是需要有一个家庭的,应该要享受暖玉温香,子孙绕膝的快乐。
于是,他就给徐渭与张氏举办了婚礼。可这样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嘉靖四十四年,胡宪宗因明朝党争被下了大狱。徐渭眼见着好友被人陷害,感到无比的凄凉,甚至可以说是患了抑郁妄想症。
有一回,见到妻子张氏将不穿的衣物赠送给仆人御寒之时,徐渭居然认为张氏与奴仆勾结苟且,存在私情。在一怒之下,他就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所作对联,千古传承
徐渭在犯了杀人罪行后就被官府定罪落狱,在暗黑阴森的牢狱中,他终于醒悟过来,张氏根本没有背叛他,一切只不过是他的阴暗幻想罢了。
7年后,徐渭出狱了。此时的他已经被磨平了心气,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而就在这个时候,徐渭给自己的儿子写了一副对联,为了勉励他日后能勤勉学习。
这副对联写的是“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但由于对联想要表达的内容过于深奥了,以至于其子到死都没有搞清楚父亲想要传达些什么。
幸好,这副对联被有心之人发现了,这才真正弄懂了徐渭的真意。虽然上下对联中所使用的汉字是一模一样,可汉字却是存在着多音字的,这就会让对联的内容变得千差万别。
徐渭的对联中,上联的第一个“好”字,是读第三声,第二个“好”字是读第四声。但下联不同,第一个“好”是四调,但第二个却变成了三调。
按照这样的读音重新阅读的话,就能感受到徐渭的本心了。因为汉字存在多音字的情况,不同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不同的含义,所以这副对联在被有心人解读后,才真正参透了徐渭的意思。
上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年少之时不会有其他忧心事,能好好读书的,但也因为年少气盛,此时的少年偏偏却又不爱读书。
下联就是当一个年纪大了之后,才会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多读一点书,想要再学习的话,会发现自己已被生活中的其他杂事缠住了,无暇去念书了。
虽然徐渭的上下联是一样的,但是想要传递的主旨内核却是不同的,并且也是非常具有着教育意义的。只不过,很可惜的是徐渭的儿子没有领悟到父亲的心意。
由于徐渭亲手杀死了妻子,也与儿子之间生出了嫌隙。徐渭也不是巧言善辩之人,以至于在晚年的时候孤苦伶仃,在一张破旧的床榻上走向了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