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礼仪 >> 论语史鉴正确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四篇第8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会意字,甲骨文像太阳从草丛中升起,而残月还未消失的样子。金文会太阳从草地升起,潮水上涨之意。朝的原义为早晨,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古代帝王处理政事都从凌晨开始,所以叫“上朝”,这时的“朝”读音为“chao”,臣子见帝王也叫朝见。如《左传-宣公二年》:“盛服将朝,尚早。”
朝也指朝廷,如刘基的《郁离子-千里马篇》:“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朝也指朝代,如杜牧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闻:知声也,从耳从门。会意字,甲骨文像右边像一只耳朵,左边像一只举手俯耳谛听的人之形,后讹变成门。
闻的原义就是听见,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后延伸指听说,知晓,如:韩愈的《师说》:“闻道有先后。”
闻又延伸指听见的事、消息,如“传闻”、“见闻”。
闻也指见识,如《论语》:“友多闻”。
闻也指闻名,如诸葛亮的《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道:道的含义非常广,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释。《论语》中,出现过90次“道”,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含义:
一:道路,如《论语》中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二:按照人天生的善性去正确的做事。《中庸》有云:“率性之谓道。”意为顺着人天生的善性去做事就是“道”。《论语》中,有子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中的“道”就是这个含义。这个“道”是现实意义的“道”。
三:有秩序、安定的社会环境,也就是儒家常说的“天下有道。”孔子曾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也就是说,这个有道的社会就是周公时代的社会。
四:社会回到尧舜时期,人民安居乐业,人人大公无私,人人当家作主,只要足够优秀,人人都可以当帝王。《礼记》有记载:“孔子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是理想中的社会,短时间是不可能实现的。
综合以上分析,再从逻辑上,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结合孔子的治国思想,可以得出结论:本文的“道”指“天下有道”。
夕: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夕和月字几乎一模一样,小篆的夕字比月字少了一画,表示月亮尚未露出全貌,隶变后写成“夕”。
夕的原义就是黄昏、傍晚。如《诗经》:“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后延伸指夜晚,如“朝夕相伴”。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晚叫除夕,意为旧岁至此而除,新岁从明朝开始。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早上听说天下有道了,晚上死去都愿意。”
关于本文的解读,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做了如下阐述:“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朱熹的意思就是:孔子迫切希望得到真理,假如早上知道了,晚上死去都愿意。
后学者基本都沿用这个解释,把“闻道”作为“听到道理(真理)”来解读,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北京大学的孙钦善在他的《论语注译》中说:“闻,知。”“孔子说:‘早晨悟到了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是可以的。’”
著名学者潘重规在他的《论语今注》中说:“由早晨到晚上,时间极为短暂,早晨得知真理,当晚可以死去。
以上解读基本一致,把“道”理解为“道理”、“真理”。这样的话,不禁让人疑惑:
1,真理不是在孔子自己手里吗?孔子不是曾说“斯文在兹”?“天生德于予”吗?孔子周游列国不就是去宣传真理的吗?
2,孔子的思想是实用型的思想,假如他真从别的地方得到了真理,应该马上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吧?或者去传播吧?怎么又舍得晚上就死去呢?
综上所述,可以断定,把“道”解读为“道理”、“真理”是绝对错误的。孔子说这话不过是流露了他对“天下有道”的迫切心理。
孔子一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就是“天下有道。”他曾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意为如果天下有道了,他就不会再如此奔波了。
常败将军黄兴
中国历史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从来都不缺大公无私,一生只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伟大人物,他们不辞劳苦,到处奔波,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比如谭嗣同、林觉民、黄兴、孙中山等人,他们家境优越,如果为了自己,他们可以衣食无忧,根本不需要冒着如此巨大的风险去对抗统治者,他们为的是“公”。他们是民族的骄傲、英雄、脊梁!
黄兴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后人,于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宗族中世代都有出仕为官者。但到了清朝,黄兴的远祖传下遗训:永不出仕清朝。
黄家大多数成员都是是饱学鸿儒。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黄兴早年曾系统地接受过传统儒家教育。
黄兴年入长沙城南书院,22岁时考中秀才,年调长沙湘水校经堂,复选调武昌两湖书院深造,光绪二十七年(年)毕业于武汉两湖书院,次年春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
他喜好军事,课余曾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清晨必练习骑马、射击,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条件。
回国后,他卖掉自家庄园36亩,年11月4日,以过30岁生日为由,邀集刘揆一、章士钊、宋教仁、胡瑛、张继等12人,在长沙坡子街附近集会,成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对外称华兴公司,口号是:“同心扑满,当面算清。”
华兴会反复商议,决心在慈禧七十大寿那天起事。黄兴将自家多亩田产出售,买来长枪支、短枪支,还有大量炸药,准备炸死参加庆典的湖南省文武官员。不料有叛徒泄密,他们只好流亡到了日本。
在日本期间,黄兴认识了孙中山,并把华兴会和孙中山的兴中会合并为“同盟会。”黄兴被选为庶务(相当于协理)。
从此,孙中山做精神领袖,黄兴负责具体事物,发展革命分子,组织各地武装起义。
黄兴是个实干家,他做事不达目的不罢休,从来都是越挫越勇,这也正是铸就黄兴“常败将军”雅号的原因之一,也是他常败却一直备受世人敬重的原因所在。
最能体现黄兴“越挫越勇”的战斗,当属黄花岗起义。在黄花岗起义之前,黄兴在指挥或参与了萍浏醴起义、云南河口起义、镇南关起义等近十场起义,均以失败告终。
一系列失败,使得众同盟会领袖的压力陡增。作为同盟会的庶务,地位仅次于孙中山,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要想革命者的血不白流,唯一的方法是:站起来,接着斗,直到将失败踩在脚下。
但是,很多革命同行者都发出质疑:能成功吗?敌人那么强大!黄兴始终不信那个邪:一次不成就两次,两次不成就三次;自己死了有儿子,而且他有五个儿子。
年秋,黄兴受孙中山委派,开始策划一场新的起义。这场起义与以往任何起义都不一样,因为这次,革命党人欲策反广州新军。
新军是清廷在甲午战争之后,重新组织编练的正规军,全部配备西式武器,接受西式兵制,是晚清最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此前的起义,策反的都是与清廷有敌意的人;但是此次策反的新军,则与清廷站在一条船上。稍有不慎,将会把同盟会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黄兴对待这场起义,格外谨慎。从接受孙中山委派的那一天起,黄兴等人足足准备了一年半之久,可见革命之艰!
年4月8日,一份完整的起义计划终于出炉。按照计划书,起义将在4月13日开始,革命军会兵分十路进攻两广总督衙门,然后湖北起义军应声而起。
届时,黄兴将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并亲自带领一支队伍参与起义,而黄兴所带领的这支队伍叫先锋队,因为死亡率高,又称敢死队。
值得注意的是,黄兴的长子黄一欧也在敢死队编列,而且人他还身兼数职,负责最危险的武器采购和运输工作。
黄兴率领的敢死队一共有人,革命军“十路大军”总共也就千余人;而他们的对手,两广总督衙门,则有十队巡防营计人及其他武装力量!
然而4月13日,却节外生枝了,原计划的十路大军因“意外”有六路未能参加;黄一欧负责采购的武器,也因海关警觉,要推迟几天才能抵达香港。
不得已,起义只得推迟到4月27日,这一折腾,使得起义军的目标暴露,清军开始加强戒备。如此一来,起义的风险将大大增加,更让黄兴感到担忧的事情是,起义军内部发生动摇。
比如,陈炯明提议改期进行。这样既可以保存有生力量,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黄兴却认为,为了策划这次起义,黄兴各国奔走筹措资金、四处躲避清廷追查,终于才有机会发动新的起义。广州这边推迟起义,势必影响革命进程,任何一处暴露,都有可能造成满盘皆输的局面。
因此,黄兴执意要在规定的时间起义,哪怕起义军只剩下他一个人。
4月27日,原计划四路大军同时从不同的方向进攻总督衙门,却只来了一支,即黄兴的敢死队,人数也只有区区人。
这时黄兴率领的敢死队,其实就是“送死队”。黄兴非常清楚这次起义有多危险,在起义之前,他还给孙中山写了一首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
这天下午,黄兴率领黄一欧、林觉民、方声洞等余人,身先士卒攻打总督衙门。攻入总督衙门之后,却发现总督已经逃跑,只好将总督衙门一把火烧了。
撤退的过程中,正好遇到巡防营的堵截。一场恶战不可避免。激战中,黄兴右手食指和中指被流弹击中,断为两截,一股剧痛袭入他的脑髓,疼得他几乎当场休克。
这时的黄兴不仅忍着剧痛继续扣动扳机射击,还能清醒地指挥战斗。
最终,这次起义还是寡不敌众而失败,黄兴率领的百余人的敢死队,有86人战死,战斗结束之后,同盟会成员收敛了72名烈士遗骨,将其葬在广州郊外的黄花岗,他们被合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黄兴经过短暂的休整和养伤,立马又开始着手策划新的起义——湖北新军起义。
在辗转湖北参加起义的路上,黄兴给谭人凤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句:
“愧我年年频败北,马前趋拜敢称雄。”
意为:我闹了一辈子的革命,没有一次成功。对于失败,我心有愧疚,可是革命需要我,我定当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全部投入革命。
在黄兴的心中,只要能推翻腐败的清政府,建立共和国家,让天下苍生过上好日子,死又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