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礼仪 >> 原来古人如此过春节
中国古人的厉害之处在于,
春节虽然没得拍照晒朋友圈,
但只需举杯邀月、诗词数笔,
便会将摆锅动灶、煮酒烹肉的人间烟火,
在纸上洋洋洒洒的铺散开来。
在这个恣意挥洒的过程中,
酒,是最为不可或缺的要素。
那些文人士大夫们,讲究仪礼,
酒不是用来对瓶吹的,而是“雅兴”!
因此古代的书法大家们,同时也都是“酒仙”、“酒圣”,
下面柳公权、徐渭、欧阳询、苏轼的笔墨,
你更爱谁的字呢?
酒,从字面上看,三点水一个“酉”字。
“酉”,时辰,即下午五点到七点。
古时官衙,下午五点关衙门,
门口竖一牌,上书“酉”字,称为“酉牌”。
意思是累了一天,收工!该喝点什么去。
喝什么?当然是酒!
所以,酒宴多在晚上五点到七点开始,
即为“酉”意。
与酒有关联的另外一个字,即是“春”字!
饮“春酒”,是古代一大习俗。
《诗经》早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句,
后人多以“春”字为酒名。
晋陶渊明诗云“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其中的“春醪”指的就是当时的一种名酒。
所以,直到现在仍有“五粮春”、“剑南春”等酒名,
这背后的渊源,其实深着呢!
而行至春节,
这饮酒之乐,就更为重要了!
过春节饮酒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礼记月令》一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新年开始,天子要亲自行迎春之礼,
祈祷五谷丰登,然后举行宴会,时称“劳酒”。
唐代春礼之后,宫中守岁、大摆宴席。
侍臣应制作诗,歌舞升平。
宋时不仅“守岁”,还有“馈岁”,样样都离不开酒。
明人沈宣有《蝶恋花·除夕》诗云:
“分岁酒阑扶醉起,阖门一夜齐欢喜。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可见饮“分岁酒”,乃是古代除夕大餐的重头戏!
至清代,这春节的酒宴就更令人大开眼界了!
《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六年大政殿筵宴的规模是:
每旗各设席10桌,用鹅5只,八旗共设80桌,鹅40只,
总兵以上高级官员另设20桌、鹅20只,总共桌。
另有野猪、鹿、狍子、酸奶烧酒、茶等百数十,
每桌各备烧酒一大坛,共坛。
实打实的百桌菜、百坛酒、百只兽。
无论王公贵族、平头百姓,
酒虽都是助兴、享节、怡情,
但其中的“礼”却自始传承!
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
没有一页不提到礼,没有一页不提到酒。
礼让长者、尊者、贤者,使畅饮不致大醉……
这都是酒之仪礼。
酒之趣,在于“雅”。
正如《菜根谭》所云:“花看半开,酒饮微醺。”
点到即止,实为至雅之礼!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当年李白的《月下独酌》,
写的是何等大气豪迈、酣畅淋漓!
行至当代,虽没有那么多酒之仪礼
更没有诗词作画的能力。
但一家人其乐融融、围炉端坐盛饮,
这份热闹,让人直想端起酒杯,
对着天地,对着新年,对着团圆
敬!我们的年
来源:中华诗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