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年除日与除夕夜王生宝

发布时间:2023/12/20 21:47:13   点击数:

年除日,腊月三十(小尽二十九)叫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叫年除日。年除日这天,在我儿时的记忆中,似乎总是在漫天飞雪、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隆重到来。这天,小孩子们在院子里,踏着咯吱咯吱的积雪,欢呼雀跃地跑进跑出,跟着大人贴春联,垒旺火,有钱的人家还挂灯笼。家家春联近乎千门一律,一般都写人人皆知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横额“大地回春”等。木板门或双扇门的“上中”、风门的“下中”、窗子的正中定贴“斗方子”;堂屋门正对面南墙上定贴“出门见喜”,家(屋)里,炕的对面墙上,定贴“抬头见喜”;水缸上贴“清水满缸”,米面箱上贴“米面满箱”,香斗上贴“焚香满斗”,粮仓上贴“粮食满仓”等。街巷的买卖字号定贴“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招财进宝”之类的;乡村里定贴“牛羊满圈”“骡马成群”“五谷丰登”之类的等等。同时,家家还要垒旺火,写旺火条:“旺气冲天”。这一习俗在“煤都”大同一带,如同春联一样沿袭已久。据明正德年间《大同府志·风土》记载:“元旦垒炽炭于门外,如浮图状,名曰旺火。”清道光年间的《大同县志·风土》也记载了旺火习俗的盛行:“元旦,家家凿炭伐薪,磊磊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燵燵火也”。

年除日这天,还要挂年画,贴剪纸,贴门神、财神、天地神等。剪纸一般贴在窗空儿白纸上,门神贴在两扇大门上。门神作为司门之神,汉时指“神荼”与“郁垒”,说此乃兄弟二人,能啖鬼。唐时指秦叔宝、尉迟恭。宋以后形式多样,或戴虎头盔、或为将军、或为朝官,配以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形状,既为驱邪,又取美名迎祥。财神爷一般贴在家内门上或墙壁上,财神作为神话传说中的司掌财宝之天神,相传指的是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关公。

年除日之夜称“除夕夜”,又称大年夜,是农历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全家要举行家宴,也叫“团圆饭”“辞岁饭”。有的在吃“辞岁饭”时,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祝贺新年”,长辈慷慨解囊给晚辈“压岁钱”。除夕夜讲究“熬年”,一夜灯不灭,人不眠,通宵不睡觉。到十二时叫“交夜”,发“旺火”,鞭炮震天,人们沉浸在火光、炮声、欢乐中。此时,人们有的站在“旺火”旁吃用旺火烤过的馍馍,有的围着“旺火”转圈圈,祈求消灾免难,健身祛病。回到家里后,人们要喝红糖水,寓意生活甜美,越来越好。之后,旺火逐渐陷落,铲一些正在燃烧的“旺火炭”放入屋里的炉灶里,以示接旺气。全家人守岁、熬年,长辈们给儿孙讲家史,看家谱,道故事,说笑话,玩纸牌,其乐融融,直到天明。这时候,农村的人们,正在等着旺火熄了,在灰烬中寻找来年丰收的种子,即在灰烬里找到什么粮食颗粒,就预示着来年丰收什么,这是古人留下的一个年俗,也是靠天吃饭,渴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人们心中的一种祈盼。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年除日”与“除夕夜”,再也见不到那些繁琐的仪式,只留下贴春联,挂灯笼,吃“团圆饭”,赠“压岁钱”等习俗,看春晚代替了“熬年”,人们的节日仪式感淡了,节日的现代感却愈来愈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ly/145315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