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小年习俗知多少小年是哪天小年有什么美

发布时间:2019-2-2 20:16:50   点击数:

小年究竟是哪天?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是除夕。

小年也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具体到农历丁酉(鸡)年,北方小年是年1月20日,南方则普遍是年1月21日。

关于小年的权威说法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陈勤建:“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在中国的春节习俗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一天,通常会通过进行一些沿袭了两千年的习俗,即祭灶和扫年,来宣告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

祭灶的习俗,从秦汉甚至更早时就有记载。《后汉书·阴识传》中说:“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后,暴至巨富。”所谓祭灶,就是祭拜灶神,因而小年也叫祭灶节、谢灶、灶王节等等。至唐宋时,祭灶的日子形成传统,就定在了腊月廿四日。

而在民间流传中,灶王爷也逐渐被“人化”。据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廿四,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而,人们在腊月廿四都要祭灶,祭送灶神升天。

祭灶时,通常将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不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也有意为让灶王的嘴甜,光说好话。最后将灶王爷像焚烧,谓之“升天”,边烧边磕头祷告。

扫年则好理解,就是大扫除。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准备迎接春节,也有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和扫除旧岁中遇到的不快的意思。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往的传统灶台已难觅踪影,祭灶的习俗也简化不少。如今的小年,仪式化的“祭灶神”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扫舍”、“吃糖”等相对简易的礼俗。“过小年”也被赋予了祈盼全家平安、幸福的美好意义。

南北为何差了一天?

日历上,通常会将腊月廿三和廿四都标注为小年,原因在于南北方的小年会相差一天,廿三是北方人民的小年,而南方人的小年则要晚一天。

而一开始,过小年是不分两天的。唐宋时为腊月廿四祭灶,元明沿袭旧俗,清朝时发生了变化。有一种说法是,雍正年间起,每年腊月廿三皇帝要在坤宁宫祀神,也就是向天地神明汇报一下工作情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廿三祭灶,并逐渐形成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府小年腊月廿三过,一般民家廿四日过,沿湖、海的居民则遵守船家的传统,为廿五日举行祭灶。

后来,受官气影响比较重的北方,民间逐渐演变为廿三祭灶,南方仍沿旧习。

别忘了还有“小年夜”

由于祖国大部分地方都有过小年的传统,人们往往也会将小年这一天的晚上,称之为“小年夜”。

如今,强调过小年夜的,主要集中在苏浙沪的一部分地区以及台湾地区。之所以习俗有别,并非是为了“与众不同”,而是文化传承中产生的差异性。但是,无论是哪天过小年、或者过小年夜,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样的。

小年有什么美食?

腊月二十三,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小年,再有一个星期就是除夕啦。一到过节,最重要的当然是吃!小年吃什么,可能你还真不知道,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1、麻糖

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据说,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让这灶神的嘴巴被糖给粘住张不开,不能把人间的美味奢华的情景禀报给天,以免得爱吃喝的人们受到处罚。

2、米饼

广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间有做米饼的习俗。米饼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制成圆形,再经高温蒸熟,吃起来别有风味,有“团团圆圆”的寓意。

3、粘糕

山东鲁西地区民间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谣。

每年腊月廿三,是家家户户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为粘住灶王的嘴,让其上天言好事,不说人间坏事。

粘糕用黄米、红枣等为原料,香甜劲道,入口绵软,取“年年高”的吉庆之意。

4、杀年猪

贵州等地,都有杀猪过春节的习俗。

过了小年夜,那杀年猪的热闹戏就算开台了。

挑选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炖,精心烹饪,再满满斟上一杯酒,邀请亲朋好友共享年猪宰杀后的第一顿鲜肉——庖汤。

5、火烧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小年祭灶这天,中国很多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6、年棕

南宁人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节的凉粽不一样,它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料。

7、爆米花糖

江西靖安县民间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说法。

“小年”这天,人们用麦芽糖和爆米花制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财运大发、生活甜美。

8、关东糖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

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祭灶神用。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

9、面食

北方小年,家家忙做大枣饽饽(又称大馒头)、团圆饼、寿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团圆,日子过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来比较麻烦,发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种花样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锅,此蒸出来的面食又称之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费工夫。

10、炒玉米

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11、糖瓜年糕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来源:中国祝福网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赞赏

长按







































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ly/14487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