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活动 >> 大年三十除夕到,少数民族的不同习俗知多少
除
夕
习
俗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除夕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在我国,除夕不仅是汉族人民的节日,也是少数民族人民的节日,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在除夕当天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少数民族除夕夜都有哪些习俗?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是内蒙古三少民族,达斡尔民族春节又称为阿涅,从除夕(布通)开始。傍晚,各家都要在院门外放上一堆炭火,需要长者亲手点燃,然后将煮熟的手把肉、水饺和糕点抛进火里,以求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五谷丰登。
布依族
喂果树,一般由成年人承担,一只手端着各种菜肴和饭,另一只手拿着斧头或砍刀,走到树下后,向天地各看三次,然后面对果树说:“结不结?结!落不落?不落!结多不结少,有的成坨坨,有的成索索。”说完后用柴刀或砍刀将果树连砍三刀、把菜肴和饭顺着刀口塞进去,这就叫“喂年饭”。据一些老人说,“喂年饭”沿袭的年代很久远,对板栗、核桃、桃子、李子等果树确实生效,因为通过“喂年饭”,把果树表皮砍起口子,虫子就不再来咬树皮,保持有足够的水份,为丰收打下基础。除此之外,除夕之夜,布依族一家人吃完年饭后,要特意给自家养的鸡、狗、猪、马、牛、羊一点饭菜,意味着自家养的牲畜与自己共兴衰,同样过个年。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全家团聚守岁,辞旧迎新,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
鄂伦春族
除夕,太阳一落山,鄂伦春族每家每户,门前燃起篝火,象征生活红火、美满。吃团圆饭前,老人打开各种神龛,带领全家人上供、烧香、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安康。过后,还要到十字路口为故去的人烧纸磕头。这一切仪式完成后,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鄂伦春人还有守岁的习惯,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来年精神饱满。
壮族
除夕这天,壮族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全家欢聚一堂,吃“压年饭”,迎新春。按壮族春节习俗“压年饭”饭菜要煮多,这是预示来年五谷丰登来年有余的意思。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要宰鸡,鱼,家家必有。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清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特别重视糯米粑粑,
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关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白族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赫哲族
除夕,赫哲族人民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等。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有烧包袱供奉祖先三代及供诸神即灶神等的画像等风俗,以示对故人的思念。
瑶族
瑶族对过除夕十分重视,家家户户都要提前宰猪、宰鸡、宰鸭、做糍粑、磨豆腐等,筹备过三十晚。年三十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晚餐美味佳肴十分丰富。这天晚上还要举行祭祖活动。年饭后,家人常坐火塘旁共话除旧迎新。瑶民也有守夜的习俗,等待鸡鸣头遍后,争先放鞭炮或打鸟枪。以示迎新,增添节日气氛。
黎族
除夕这天,黎族人民必须把衣物、家具等放在河里洗干净,准备好年糕、粽子和年饭,还要杀鸡杀猪,摆设祭品。除夕夜祭祖,共吃团圆年饭、饮年酒,祝福新的一年“福气上升”。
高山族
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土族
在除夕上午,平时借用的家具及其它物件都要自觉送还。下午将庭院打扫干净,张贴春联和钱马,堂屋正中桌上设香案,供福、禄、寿三大神,献上“酥盘”〈酿有红枣的大馒头〉等供品。傍晚,人们到祖坟上烧纸,晚上吃长面条,意为长寿。然后全家团聚,喝酒,吃猪头。子夜过后开始接神,点明灯,放鞭炮。天发亮之际老人们去村庙上香叩拜,然后人人身着新衣给长辈拜年。
锡伯族
除夕,锡伯族家家杀年猪,炸晨子、烙年饽饽、蒸供馒,做各种佳美菜肴。午后请出各种神祖三像,如“喜利妈妈”和家谱等,摆设祭祀供品;男家长携子孙,带纸钱、木铣上坟地,将坟堆上积雪打扫干净,回来之后在大门口摆设饭桌,祭祀祖宗,全家叩头,然后进屋吃团圆饭。这天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家过年;已出嫁的姑娘,不许在娘家过年,除夕晚上点长明灯,所有房间、马厩、磨房、碾房、仓房等都点上油灯、蜡烛或灯笼,使室内外灯火通明。
看了这么多少数民族的除夕夜习俗,不禁感叹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明西安”、“文明日照”、“文明凯里”综合推荐。刘璐、陈泉宇、黄余芳策划制作。
责编:海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