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俗语三天不扫地,三天不宰鸡有什么说法

发布时间:2024/12/17 14:10:59   点击数: 3 次
哪里看白癜风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在农村有很多的习俗讲究,并且不同的地方习俗说法还不一样,比如过年在大年初一的时候我这边的习俗是不能动刀子的,不炒菜,一天大概都是吃饺子,还不能吃剩菜剩饭,大年初一这天吃的果皮,垃圾不出门,可以不扫地,随便扔,还有用的水都要盆接起来放家里不外泼。像这些垃圾啊,水啊都隐喻着自己家的财富,如果在这天扔出去了隐喻影响到来年的财富运势。还有大年三十的晚上是不能关灯的,要彻夜亮灯。而且还有在正月十五之前家里都要点着灯笼的习俗。隐喻着益寿延年、香火不断。还有过年给压岁钱的习俗。

当然我国那么大,民族又那么多,因此会有不同的习惯风俗,有的地方不仅是在特定的节日有这样的风俗习惯,还会在特殊时间段有一些禁忌风俗习惯,比如民间有“三天不扫地,三天不宰鸡”的说法,那这三天是哪三天呢?

1.“三天不扫地”,民间针对特殊时间段三天不扫地的习俗大概有五个。

第一.就是我们熟知的过年了,很多地方都是一天,但是也有三天的,比如在过去的东北,从大年三十起,如果赶巧了没有三十,那就从二十九,到初二都可以不打扫,等到初三才打扫。有的地方打扫是打扫了但是垃圾不到出门,等初五的时候才到,民间的人们认为这些都是财富,如果打扫了或者提前到出门会影响到财运和财富。

第二.在祭祖的时候。我国有祭祖的习俗,民间会在一些节日时期去祭祖,比如清明、重阳、中元、除夕。同时也还有定期在家里祭祖的习俗。主要在南方,这是最古老也是最原始的习俗。比如湖南沅水流域,人们会在祭祖的当天把房屋打扫干净,然后从次日起,三日内不再打扫,隐喻着不打扫就不会把财富和财运扫走,同时隐喻着对祖上的怀念,并没有忘记他们,依然对他们很尊敬。然而在北方则不是,当然这不是因为北方人不好祭祖,而是北方人在历史上一段时期,统治阶层不允许家庭祭祖所造成的。

第三.有的地方有家人出远门三天不打扫的习俗,当然现在好像没有这个说法了,这是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在路上的时间比较长,容易出现意外。因此出远门的家人就会被牵挂着,人们为了让出远门人的平安,不出现“扫地出门”隐喻,所以就有了三天不打扫的习俗。对于现在人来说,交通发达的当下,国内再远的距离坐飞机一天就能达到了,这种说法和习俗也就慢慢地不存在了。

第四,就是乔迁新居,三天不打扫,很多地方已经没有这个说法和习俗了,但是偏远点的农村还是能看见,乔迁新居不仅三天不打扫,这三天还必须要在家吃饭,房屋也不能有装修之类的动作等,搬新房的第一年还必须在家过年等。不打扫的隐喻和其他不打扫的隐喻差不多,就是如果打扫了,会把家里的财富,运势给扫走了,不吉利。

第五,就是结婚的时候从结婚当天算起三天不打扫新房。当然地域不一样会出现不同的习俗,有的地方习俗是第二天就得打扫干净,但是垃圾不能外扔。三天后回门等从娘家回来后才大三,或者将垃圾扔出去。民间隐喻如果打扫了有“扫地出门”之意,夫妻分离之意等。总之是不吉利的。

2.三天不宰鸡,在过去普遍现象是人们日子都过得不怎么好。贫穷老百姓是大部分,家里养的牲口都是倍加的爱惜,比如耕牛,可以说在旧时代它的价值可能比人的生命还高,还有鸡鸭鹅等牲口,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宰杀的,都是留着下蛋,一方面人们可以吃,另一方面可以繁殖更多。民间也有俗语“家中宰鸡必有事”的说法。比如来了重要的客人,家里有喜事,新房落成等,总之都是在一些特殊的时刻才会去宰杀。虽然宰鸡民间很常见,但是有些特殊的日子民间是有不宰鸡的习俗的。当然地域不一样习俗也会有不同。

第一种,过年的时候不动刀不宰鸡,比如大年三十到初二这三天是不宰鸡的。有的地方可能是七天,还有的地方还在遵循古老的习俗有六畜之日和人日,六畜日是每年正月初七以前,初一被称为鸡日;初二被称为狗日;初三被称为猪日;初四被称为羊日;初五被称为牛日;初六被称为马日。六畜排完了,才轮到初七是“人日”。每个地方习俗都不太一样,有地方从腊月二十八到初一这三天不宰鸡。其中的隐喻说法大致相同,鸡的谐音是“吉”,过年人们图个大吉大利。宰鸡这种事情属于不吉

第二种,民间人们信仰的日子,比如信佛的人家,在三个“大九”日的期间是有三天不能宰鸡的,当然根据当地的民俗习惯不一样,时间也会有一点的差别。有的地方是两天。不管几天我们都应该给予尊重。

当然这句“三天不扫地,三天不宰鸡”俗语是过去人们一种心理作用,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文化,因为在那个时代科技不发达,人们认知有限,会对一些现象给予人们的美好寄托,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有些习俗习惯也正在慢慢地消失淡忘,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给予足够的尊重。你们觉得呢?有道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bjj/14543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