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8/2 14:37:23 点击数: 次
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时值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同样也是中国传统的一个节气,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我是北方人,从小长辈就告诉我,到了冬至这一天,一定要吃饺子,否则,冬天可能会冻掉耳朵。当然,稍稍长大以后便知道“冻耳朵”只不过是大人用来哄小孩的说辞而已,但是冬至日吃饺子这个传统,依然还是被我们继承了下来。虽说长辈都曾用“冻耳朵”来哄小孩,但天南海北都这么说,自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所依据的。据说,北方人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其实起源于张仲景为驱寒所制的“娇耳”。东汉末年,时任长沙太守的张仲景,悲天悯人,常常为当地百姓除疾治病。有一年,当地突然瘟疫盛行,张仲景便在衙门口支上大锅,舍药救人,从此深受长沙百姓爱戴。后来,由于他不满官场的腐化和人们追逐权势的风气,再加上家乡南阳一带伤寒流行,于是毅然辞官返乡从医。回到南阳后,张仲景见许多老百姓饥寒交迫,甚至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难过异常,遂决心救治他们。他仿照当初在长沙时的方法,在南阳东关搭起一个医棚,再支上一口大锅,煎熬用以驱寒的羊肉、辣椒汤,又取些可驱寒提热的药材,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发给前来乞药的病患,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从冬至一直持续发放到了除夕。人们吃过张仲景所制的“娇耳”,喝过驱寒汤以后,都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一段时间以后,发烂的耳朵都好了。后来,人们为纪念医圣,感恩他的所作所为,便在冬至这天包“娇耳”食用,后来慢慢就变成了今天的饺子。而“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也是从此处流传出来的。北方人冬至吃饺子,而南方人则更流行吃汤圆。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汤圆和元宵并非同一种食物——汤圆有馅,个头较大,是包出来的;元宵无馅,个头小,是滚出来的。且不说汤圆的来历,只说南方人为何吃汤圆。其实并没有什么典故之类的,只是因为南北方作物种植和饮食差异。众所周知,北方多旱地,以种植小麦为主,主要的饮食也是以小麦粉为主;而南方多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因此主要的饮食也是以稻米为主。制作饺子需要用到大量的小麦粉,在古早时候,交通运输极不便利,南北方物产交换并不方便,南方也甚少种植小麦,于是即使是过节,所使用的食材也是以稻米为主。制作汤圆所用的主要食材就是米粉,其中再包上芝麻、花生等馅料,吃起来软软糯糯,极为可口。中国人过冬至,除了比较普遍的吃饺子、吃汤圆等习俗,在部分地区,比如说山东的滕州、四川部分地区等,还流行吃羊肉、喝羊汤。“冬至到,羊肉俏”便是流行于四川等地的俗语。寒冷的冬天,喝上一碗鲜美的羊肉汤,吃些鲜嫩的羊肉,也是引人艳羡。其实,冬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也非常大。据文献记载,早在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过冬至。周秦时期,历法以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也就是说,当时的新年是在冬至这一天。可想而知,在那个时候,冬至日有着何种非凡的意义。古人认为,自冬至日起,天地间的阳气开始增强,意味着新的循环开始,是为“大吉”之日。所以,一直到今天,民间依然有着“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另外,冬至日一直以来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祭祀之日。古时君王都会选择在冬至这天,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告慰祖先和神灵。冬至日一过,年也就近了。曾经每到农历的十一月,街头巷尾便已经零星出现卖春联、代写春联的摊位,虽不多,但只要有,便让人觉着有一份喜气在蔓延。不过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交通、物流都非常便捷,即使是在除夕的前一天匆忙置办年货,也不会过多耽搁什么。所以现在的冬至前后,街头依然看不到具有年味儿的东西,但这也无妨,毕竟,时间是在匆匆前行的,很快,就过年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inrccard.com/jbjj/14538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