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7/6 16:50:59 点击数: 次
饺子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食物,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普通食物。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再舒服不过了,尤其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吃饺子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传统习俗。比如,冬至的时候,吃饺子基本成了北方人最讲究的传统之一。据有关文献记载,饺子在宋代以前叫“角子”或“水角儿”,元代称“扁食”,明代以后才普遍称为饺子。而关于过年吃饺子这一习俗,最迟在明代已经出现。到了清代,这种习俗已经广为流传,并固定了下来。古时候,人们一般习惯在年三十晚上子时(半夜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的时候吃,由于这时刚好是新旧两天交替的时候,更是新旧岁更替的时候,中国人称它为“交子”。饺子与“交子”谐音,在辞旧迎新的时候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另外,饺子形如元宝,过年的时候,一盆盆端上桌,更象征着“新年发大财,元宝滚进来”。所以北方人过年“吃饺子”基本成了铁定的习俗了。千百年来,无有更改!而关于饺子的来历,却很少有人知道。据记载,其起源还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张仲景是东汉末年南阳郡人,他编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以至于,元朝明朝以后被人们奉为“医圣”。张仲景有句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建安年间,张仲景在长沙做太守。当他辞官返乡之季,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后来,他研制了一个可以御寒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到除夕期间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话说,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如今的饺子,已经成了民间再平常不过的食物了。不过,对于重视亲情的中国人来说,除夕之夜,窗外雪落无声,屋内灯光暖人,一家人坐在一起包饺子,把所有的思念与祝福,都包进薄薄的饺子皮中。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有滋味,在寒冬雪花飘飘的时节里,来上一份饺子,该是何等的惬意呢?读者们,对于“吃饺子”这个习俗,大家都知道哪些习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inrccard.com/jbjj/14537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