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风俗习惯 >> 红岩魂铁窗下的心歌江都烈士许晓轩的除
除夕有感
(年2月)
不悲身世不思乡,百结愁成铁石肠①。
止水生涯无节日,强颜欢笑满歌场②。
追寻旧事伤亡友,向往新生梦北疆③。
慰罢愁人情未已,低徊哦诵惯于章④。
江都烈士许晓轩创作背景
年农历除夕,许晓轩在重庆白公馆狱中,写了这首诗。同年3月7日,他在给哥哥的信中,附上了这首诗。从而使得以流传。新年来临之际,作者思念远方的亲人,追怀牺牲的战友,痛恨敌人的凶残,向往革命的胜利,万般思绪,凝结成这首七律,展露出一位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丰富的感情世界,读来十分感人。
诗歌注解
①百结愁:即成语“愁肠百结”。意为因愁而使心肠盘曲,形容愁闷很深,无法排解。
②止水:静止不流的死水,此喻牢狱生活。
③北疆:指革命根据地延安。
④“惯于”章:柔石等五位烈士遇害后,鲁迅曾作《无题》诗深表哀悼,诗首句为“惯于长夜过春时”。可参看《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
诗歌解读
“不悲身世不思乡,百结愁成铁石肠。”首联向家人倾吐衷曲,表达了投身革命、无怨无悔的人生态度。作者不为身陷囹圄而悲伤,也不因远离故土而朝夕思念,这并非不珍惜人生,对家乡没有感情,而是因为心忧国难,愁肠百结,只得丢开个人忧戚。“铁石肠”三字,掷地有声,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情系天下、无私忘我的崇高品格。
“止水生涯无节日,强颜欢笑满歌场。”颔联扣住诗题,叙写狱中生活,抒发了被拘押的悲愤与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牢狱生活如同死水,失去自由又哪有“节日”可言!刽子手磨刀霍霍,民族苦难深重,面对此情此境,难友们即使置身迎春“歌场”,也只有“强颜欢笑”,填满胸臆的乃是忧思和愤懑。
许晓轩在息烽被囚处.jpeg“追寻旧事伤亡友,向往新生梦北疆。”颈联为全篇主旨所在。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新年到临前的黑夜,作者思绪飞出了牢狱,追忆投身革命的生活,向往国家民族的新生,伤悼亡友,梦回延安,体现出对革命战友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贞。“梦北疆”一语表明,作者向往的“新生”不只是个人摆脱拘囚之苦,更是革命大业的成功,情怀高远,令人感佩。
“慰罢愁人情未已,低徊哦诵‘惯于’章。”尾联照应篇首。“慰罢愁人”是就所写家书而言,作者身陷牢笼,除夕之夜作书安慰家人,体现出一片亲情爱心。然而,作为一名革命者,其感情又不局限于亲情的狭小范围,“情未已”三字便道出了这一点。结尾一句,借鲁迅之诗对“未已”之情加上一个注脚。“忍看朋辈为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在诗中对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深表愤慨,对死难烈士寄予无尽哀思,怒向敌人布下的“刀丛”,以诗歌作为战斗的武器,这与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十分接近,故产生强烈的共鸣。鲜明的爱憎感情和坚定的斗争意志,通过徘徊不已、反复吟诵鲁迅诗章的行动加以传达,深沉含蓄,有一种激人奋起的力量。
烈士其人
许晓轩(-),学名永安,字晓轩,江苏扬州市江都县仙女庙(今江都镇)人。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新华日报》工作,后任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年被捕,先后囚禁于贵州息烽集中营和重庆“白公馆”监狱。在“白公馆”监狱任临时党支部书记,领导狱中对敌斗争。年11月英勇就义。
本文诗歌赏析文本来自于网络,原署名为林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