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风俗习惯 >> 刘斌谈谈拙诗某年除夕201606
作者简介:刘斌,网名留取残荷,军人,江右人氏。长于五绝、七绝,至今创作余首旧体诗词。代表作见于《执殳》、《大城》、《飞毂》、《叩寒》、《木刻》、《秋叶》、《浣梦》、《一尾》、《故乡》、《荆楚》、《青莲》(六言绝句)等集。军旅之余,以研究当代心灵在城市背景下与传统诗词的互动关系为职志,裒辑编选有《网人七绝四百首》、《城市诗词三百首》及《网人五绝选》等当代诗词作品集。并撰有大量关于网络诗词的评论性文章,如:《太阳呵、操纵时钟,时钟操纵我——简谈李子词的特色》、《点评网人七绝三百首》、《点评孟依依诗词全稿》、《画长桥、车自月中来——独孤食肉兽诗词简评》、《谈谈七绝如何将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浅谈诗词创作中意象的三种不同处理方式》。自年以来,广泛涉猎现代诗领域,并创作有现代诗数百首。创作座右铭是:“年来渐爱大城看,万国人归得所安”和“我要孟郊刳骨力,春妍不画画苍生”。
谈谈拙诗《某年除夕》
文/刘斌
图/书轩
免俗吾岂敢,天涯短信还。
更无他语答,只作百回看。
昨天偶然注意到这首旧作。突然发现很有趣,因此问霜华,免俗吾岂敢里的俗和岂敢各指什么?她说,不免俗指后面的只作百回看,不敢免俗表示重视,即张爱玲低到尘埃的意思。连贯起来,她的理解是:收到天涯来的短信,更无他语答,只作百回看(不能免俗)。这样的理解当然是通的,因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个人都有收到短信分外激动而不能免俗的时刻。
然而,我当时想到的却是另一种解读:这首诗的起点不是收到短信,而是发出短信(不能免俗是指发祝福短信),然后收到短信,再作百回看。
对比两首理解,我觉得有些很微妙的区别。第一种理解,主人公一边自我解嘲,一边带着五分羞涩、五分甜蜜仔细地阅读着天涯短信。第二种理解,一字一句,都充满小心,踌躇和羞怯。最终他放弃和主动出击,没有选择回应,而选择了沉浸的自足。两种情境下的不能免俗,都是为自己辩护,然而着眼点不同,风味也大不一样。
最后,我想说一下这首诗的题目。由于这首诗出自《一尾集》,对它熟悉的诗友知道,因为这个集子写得匆忙(春节还乡之际,几乎每天十首,所以没有时间去拟制题目),所以本无题目,然而现在要把它单独拎出来,我想还是安个题目为好。安什么呢?我的原意是除夕,这一“要点”是必须有的。一方面它本身就是那段时间写的,另一方面,免俗和只作百回看等词句都需要一个热闹的场景来烘托。不过后来和霜华探讨了一下,感觉还有改进的余地。她的选择是:有忆之除夕。我的选择是:某年除夕。在我的理解里,尽管都是回顾,但前者更执着,后者偏苍凉。而我向来喜欢苍凉一点的表达。霜华还想过那年除夕的题目,我举电影“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为例,某年焦点更散,没有那年那么执着。她表示同意。拟好了题目,就如同加了一个时光的窗子。远远回望,那么热闹,那么执着,那么辗转,最终都变成手里不定的月光。
我随即想起那首著名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前两句是过去、现在交织,转结一出,又穿越到了未来,然后又从未来穿越回来,回到过去,时空完全被打破,可谓千古奇作。拙作当然没有李诗这么精致,但是用心却是类似的,拈出来说说,也许能引发读者些许思考。
随心赞赏赠玫余香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排名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