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相关传说 >> 钦州的一处客家文化村落,遗落在大山深处鲜
酷暑来时,人家房屋在群山中,池塘水,无不朗然入目,石彻台阶,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难得。
这是一个巨大的古宅,在苍色狮山的脚下。宅后两片荔枝林,尖笔似的树点缀在村的周围。屋前两个大大的池塘,已成了青蛙们最好的隐居地方。
石鼓村简介石鼓村位于钦州市钦北区青塘镇,距钦州市区约45公里,全村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古建筑群分老屋(多年)、五凤堂(多年)两处主要古建筑,共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前者为石柱石条为特色,后者为青砖绿瓦为特色,目前总人口约多人,全是杨氏家族,说客家话,俗称“客家人”。客家话,因容易学,容易听懂理解,当地周边村民也称之为“新明”,意为客家话新语系,容易明白。
石鼓村三面环山,只有南边是通往外面有道路,显然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可以说真是人杰地灵,从古至今出现了很多文武双全的人才,在近20多年来就有留美博士生、大学生多人。据村里老人介绍说村的宝地名为“金丝吊葫芦”。
石鼓村也是个长寿之村,第五代祖母享寿90多岁,历见五代荣获钦州县府授予《五世同堂》匾一幅。90岁以上高龄的有第六代十八祖母,第七代祖母,七祖公,第八代96岁的三祖母等人。现全村有80岁老人约20人之多。
全村不是逢节必过,石鼓村客家人过“春节”、全村特有的“年初四”、“元宵节”、“二月社”、“端午节”、六月“薪”、七月十四“鬼”。下半年的都不属于客人过的节日。如冬至,在当地就流行,新明佬不吃冬,吃冬发“麻疯”的顺口溜。也就验证了客家从不吃冬至的传统。
石鼓村。
石鼓村也《武术之村》,功夫表演。
石鼓村舞狮队参加比赛表演获第一名(年),之前已多次获奖。
奖状挂满屋。
老师傅武术表演。
狮子表演。
石鼓村名的来历
因村后一座狮子岭下有两块大石头每年三十晚(除夕)就会发锣鼓声,还有一双狮子对舞,一直至子时。在母狮子岭上还有叠石、汽车头石、仙人椅石,连片的石林仙境等大石头,那些石头形态逼真,栩栩如生。锣鼓两奇石至今还保存完好,在狮子岭山腰中由一块房子般大的母石盖在下面,就像母亲给儿子遮风接雨似的,现村民用石头敲打依然发出锣鼓般的声音呢!石鼓村因此而得名。
这里处处见到石头雕刻成的工具。
这些用石头雕刻成建筑,见证了石鼓村多年的历史,彰显了它当年的辉皇。
石鼓村客家人拥有自己的“长城“。
多年的客家人的正大门。
扫把木做的《拖栊》,主要用以防盗防匪。
这里雕龙画凤,高贵典雅。
砖雕。
看那些石柱子、石门头、石门坎、石挑手,还有石台阶,都是石头做的,石鼓村真是名副其实。古建筑的四个角建有四座炮楼,楼上有枪眼,扫把木做的拖栊,就像一座大碉堡,保护得严严实实。还有扫把木做成的横梁上雕画有凤凰笔等各种各样的画,真是雕梁画栋啊!
整块石雕刻成的石阶(非石块拼成),气度非凡。
石门坎(古代门坎高低也代表主人的身份高低)。
房屋的石柱,不是我们现在一般人能拥有的。
石鼓村更是个长寿之村,第五代祖母享寿90多岁,历见五代荣获钦州县府授予《五世同堂》匾一幅。90岁以上高龄的有第六代十八祖母,第七代祖母,七祖公,第八代96岁的三祖母等人。现全村80岁以上的老人约20多人。
青砖绿瓦的建筑风格。
石飞头,无处不彰显出主人身份的尊贵。
古代佣人专用的通道。
古代升粮上炕的滑轮(省时省力)。
别具一格的窗户(在内可开可关)。
屏峰。
四周均有可防守的炮楼(四周有枪眼)。
第11代后人的住宅,这里青砖经绿瓦。
青砖彻柱(高达5米)。
我们还不应忘记的曾经拥有的主人身份。
这里环境优美,拥有近年历史的荔枝树。
石鼓村会习“武”也会“舞“。村里不仅有自己的舞蹈队,还有自己的“专业主持人”,虽然很“村”,但很纯。
小小舞蹈家。
村一级的主持人。
老祖宗的智慧无与伦比,古村落最博大精深的是那雕刻艺术的应用。砖木结构是古建筑的灵魂,修旧是古建筑保值的手段。没去过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不远,却别有韵味!
不过这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
常住人口正在减少
楼房也愈发破旧
这个外人很难找到的世外桃源
终会有一天也会消失
如何保护古村落?便是当下所要思考的问题。
客家文化客家文化的渊源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
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
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客家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四川、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分布广泛,影响深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