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乔治孙春晚背后的中国三十年文化转变

发布时间:2017-6-20 16:31:12   点击数:

---Tips:点击上方蓝色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摘要ID:ipress

从捧到骂,从喜欢到鄙夷,当中涉及一场社会文化的大转变。

年2月18日晚,我和家人在看窗外除夕夜的礼花。电视里晚会的荒诞与喧闹被电源开关隔绝在了视听之外。节日的声音变成了单纯的礼花爆裂的呯嘭声和家人之间的笑谈。我以为这才是春节团年的本意,但过不了一会儿,远处的火花和爆裂声音渐觉无聊,夜景也愈发单调模糊,语言的资源很快就被闲聊耗光。不幸地,大家自觉回到了客厅,打开电视。根本不需要调频道,那种火热得近乎不真实的节日气氛又倏然回到了我们中间。这些年,我试图躲避令人厌烦的春晚,却总是不得要领。每每是以不同的方式重新与它遭遇,就像一团总也挥之不去的阴影,它如铁笼一般笼罩着中国人最为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就像笼中的动物,在亢奋的声光影效中纵情起舞,神情迷惘,不分西东。作为观众,那种带有官方强调的热烈气氛让人避无所避,正如你永远躲不开阴影。有光的地方,阴影会跟随你四处而行,无光的时候,黑暗本身便是阴影。你逃得掉阴影的追随吗?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得追一下这团春晚阴影的前世今生。记得那是年的除夕夜八点,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了一档名为“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晚会的报幕人是当时家喻户晓、样貌甜美的青年演员刘晓庆。

当时一片和乐的晚会节目虽看不到什么“大场面”,但真实而贴近观众的表演依然获得了人们的好评。另一项令时人耳目一新的“创举”是春晚节目组现场开辟热线电话,电视机前的观众因此也能直接参与到晚会中来。这样的临场感使人们在观看晚会节目时不再是与己无关的单纯“观看”,他们觉得自己仿佛是在晚会舞台下鼓掌、大笑的现场观众。

这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史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刻。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并不是首次举办,但在除夕之夜向全国观众放送春节晚会,却是头一遭。中国老百姓生活的一项“新传统”就此逐渐形成,那便是在除夕之夜,全家人做好团年饭,听着门外劈啪作响的鞭炮声,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过年的习俗。至今,这台奇特的晚会依旧填充着除夕之夜的电视屏幕。不少中国人在80年代初购买了自己有生以来的第一部电视机。不过,当时市场上的黑白电视机需要凭票供应,电视票相当紧俏,人们需要在供职的单位登记排队等上好长一段时间才能等来组织上配给的电视票。而且购买前他们还得与其他顾客一起排上很长时间的队。最后,漫长的等待终于换来了一个幸福的场景:人们肩扛着12寸的黑白电视回家,到家后马上兴致勃勃插上电源打开电视,一家老少七手八脚拨弄好一阵电视天线调整画面……影像渐渐浮现出来了,大家这才坐在夹杂着雪花的黑白荧幕面前,过一把时髦的电视瘾。

当然,对历史细节的文学描述并不能取代我们参考实际的数据。当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向全国播送的时候,究竟全中国有多少人家里拥有电视?根据国家统计局《电视机和有线电视普及率》报告,80年代初中国的电视普及率仅为每千人5.1台,这远远低于当时世界的平均水平每千人.2台,更不要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较。当时日本的电视普及率为每千人.5台,美国是.4台。中国的电视普及率甚至低于朝鲜,年朝鲜的电视普及率为每千人7.1台。春晚在中国家庭中的迅速普及,几乎是与电视在中国家庭的迅速普及同步而行的。事实上,中国人均的电视机普及率在整个80年代上升了大约三十倍,彩电的使用率增加了四倍。毫不夸张地说,春晚在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凭借当时流行普及的电视机,以几何级数的增长趋势,进入了中国的万千家庭,把一个原本公有的、集体的节假日,像植入芯片一般移植到了每个家庭的日常私生活。节日、庆典、狂欢、幸福,不再需要如当年的革命情怀那样诉诸广场,而可以以电视机为原点,在私人的小范围内热烈地进行……当在这一节日新传统持续多年以后,我们开始以另一种方式







































北京白癜风在哪里做好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xgcs/144567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