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食俗 >> 给压岁钱其实也有讲究,除夕给和初一给
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眼瞅着农历春节就要到了,好多家里年纪小点的娃,老早就盼着大年三十能拿压岁钱了。不过呢,没准不少孩子“没法子”,得把压岁钱交给自个儿爹妈,拿到钱也就只能先摸摸,再闻闻那钱的味儿……
反正啊,每个孩子肯定都盼着发压岁钱的那天,那收了这么些年压岁钱,您晓得压岁钱都有啥说道不?
“压岁钱”又叫“压祟钱”、“押岁钱”,这是除夕夜守岁时长辈给小孩一些糖果、财物以表祝福的一种习俗。我国发压岁钱的习俗流传挺长时间了,那它是咋发展起来的呢?为啥得“压岁”呢?
“压岁”还有个叫法是“压惊”,从字面上看,好像是给小孩钱,让他们别怕受惊吓。压岁钱的事儿跟“年”的传说有紧密联系。
咱都知道这么个传说,据说在太古的时候,有一种上古的神兽叫“年”,每回一到年尾的时候,它就从山上跑到村子里瞎折腾。
它糟践庄稼,吃了家禽,还吓唬各家的孩子。通常大家会事先在门口贴上红对子,等“年”来了就放爆竹,就是现在说的烟花鞭炮,把“年”赶走,而且得整晚亮着灯,免得“年”又来捣乱。
小孩常常会被年兽以及那巨大声响吓到,所以大人会给小孩发些糖和吃的来安抚他们,后来慢慢变成给小孩钱来替代食物和糖果,这就叫“压惊”。
可不是说“压惊钱”跟压岁钱似的只在除夕夜给。听说宋朝那时候,有个大官家里的小儿子在元宵节被坏人给掳走了,好在皇家侍卫队巡逻时听到这小孩喊救命,就把他给救下来了。皇帝为让他安心,还特地赏了金犀钱给他“压惊”呢。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而且更符合当下流传的一种说法,“压岁”其实就是“压祟”。从这名字就能知道,“祟”指的就是像邪祟那样的玩意儿。
确实,“祟”是个妖怪的名儿,这妖怪模样怪得很,浑身黑不溜秋的,就手掌是白的。听说“祟”特烦小孩,所以一到大年三十晚上,它就冒出来祸祸各家的小孩。
它偷偷溜进小孩的卧室,趁着孩子们睡熟时,将白色的手放到小孩子脑门上,如此一来,被放了手的孩子就会哇哇大哭,随后就开始发烧。
所以呢,为了避免“祟”去伤害家中孩子,在除夕的时候,父母长辈都不让孩子睡觉,这样“祟”就没机会了。当然,这也是咱们今天“守岁”这一习俗的一种由来说法。
那人们咋发现“压岁钱”能赶跑“祟”呢?这得从一个巧合讲起。
家里长辈有时为了不让孩子睡,能逗孩子玩一宿。可有一家,在除夕时把八枚铜钱做成“串”,拿给小孩玩,小孩可喜欢这玩意儿了,玩了一阵子,把自己给玩累得睡着了。
他爸妈不敢睡,坐在孩子床边,还把灯开着,可那“祟”这妖怪啊,只要小孩一睡着,它就能趁机使坏,就算爸妈在旁边守着也没用。
所以,它弄出一阵怪风把这家的蜡烛吹灭,偷偷溜进来,刚要把手放到小孩子额头那儿时,小孩子玩累了放枕头边的红绳子串着的铜钱,猛地闪出一道红光,一下子就把“祟”给逼退了。
后来啊,每家每户都学那一家的样儿,在小孩睡觉前,往他们枕边放一串铜钱,这就成了“压祟钱”的来历啦。
为啥说铜钱有这功效呢?据说八枚铜钱正好代表着八个神仙,就是咱都知道的“八仙”,而且每枚铜钱上还铸着些表示吉利的字,像“千秋万世”“太平”之类的,这样就能起到驱邪消灾的作用了。
有关压岁钱的传说就讲完了,那您晓得发压岁钱这一传统是打啥时候兴起的不?
其实在汉代的时候,就有发压岁钱这一习俗啦,不过那时候,压岁钱被称作“厌胜”钱。“厌胜”这个词不少人应该都听过,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可能还了解汉代的卫子夫以及巫蛊之祸的事儿呢。
卫子夫的娃,当时是太子,被人诬陷搞“厌胜”那一套,结果让他爹汉武帝刘彻给杀了,没过多久,卫子夫也自杀了。
“厌胜”这个词说的是古代的一种巫术,是通过法术去诅咒或者祈祷,以此来对付自己讨厌的人或东西。在古代,“厌”这个字本来就有“压制”“制服”的含义,所以“厌胜”就是用诅咒来取得胜利、压制对方的一种手段。
您看到这儿也许会纳闷,这“厌胜”明明是种诅咒的手段,咋还冒出“厌胜钱”的讲法呢?实际上,“厌胜”这门术法也不一定就用在坏事儿上,啥事儿都得看用这法子的人是啥心思。
“厌胜”之术能被用来诅咒他人,以满足自己的恶念私欲,也能用来对付邪恶之物,从而实现祝福祈祷、护佑他人的目标,这儿的“厌胜钱”就是用于祈祷祝福的。
所谓“厌胜钱”,就是借由带有吉祥字词和图案的钱币给人送祝福。这“厌胜钱”上往往会有“长命富贵”之类的吉利话,还会有龙、龟、蛇、双鱼等吉祥的图案。
而且这种钱币不是能在市场上用来交换的流通货币,只是个吉祥物罢了。从汉代开始,这种钱币一直用到明清,在水利、建筑等好多既费人力又费物力,还存在一定风险的行业里,“厌胜钱”都会当作祈福的象征出现。
所以,在守岁的时候给小孩子“厌胜钱”,这是表达祝福的很不错的办法。
后来啊,有了一种叫“洗儿钱”的东西。在古代,有个习俗,婴儿出生三天后得“洗身”。这一天,长辈为了庆贺新生儿的降临,会送给他财物,这就叫“洗儿钱”。
“洗儿钱”在唐宋那会儿特别盛行。咱都晓得四大美人里有个杨贵妃,听说她认安禄山做干儿子,在安禄山生日的时候,特意安排宫女给他搞“洗儿”的仪式,唐玄宗还给了他好多洗儿用的金银钱呢。
从唐代起,就有这种用钱给小孩子送祝福的习俗,等到了宋元时期,它就慢慢和压岁钱的风俗合到一块儿了。
大伙大都觉得,压岁钱是由“厌胜钱”和“洗儿钱”渐渐发展来的。说到发压岁钱咋发,每个朝代的做法都不一样。可不像咱现在,随便挑个红包,钱数多少看心情,塞到红包里给孩子就完事。在古代,对压岁钱那讲究可多了去了。
首先,压岁钱的发放方式不少呢,有把铜钱用红线穿成串的,还有把小铜钱用彩色丝线穿起来编成一条龙模样,搁在小孩床脚那儿的。
后来啊,压岁钱的发放方式跟咱现代越发相近了。长辈会把钱用红纸或者喜钱袋包起来,一般会包一百文铜钱,寓意是“长命百岁”,等晚辈拜完年,就直接给孩子了。
那还有个更具仪式感的办法呢,长辈在小孩睡着的时候,把红包放到枕头底下,等第二天小孩起床,就可以高兴地数数自己得了多少压岁钱啦。
这法子跟西方圣诞节时圣诞老人送礼物挺像的呢,都是等小朋友睡了,悄悄把准备好的祝福给送出去。不过呢,咱这儿放的是红包,圣诞老人是把东西装在红袜子里。
另外,要是晚辈已经成年了,那红纸里就会包一枚银元,这表示“一本万利”,就是盼着晚辈能财源广进,多多赚钱。
那当然了,不光是钱能当压岁钱,还有别的东西也行呢,就像“压岁盘”。长辈会在小孩枕头边上放好些有吉祥寓意的水果,像橘子、荔枝啥的,这些叫“压岁果子”,能保佑小孩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当当、没病没灾的。
现今,讲究的人家会特意挑“”“”这类连号的钞票来包成红票,以此表示“六六大顺”“发财”的美好祈愿。
压岁钱这风俗存在好些年了,早就是咱生活里少不了的一部分。大年三十给孩子发压岁钱,是每个家庭都默认的事儿。当然了,借这习俗,孩子能晓得春节的传统文化和意义,也能明白给压岁钱是啥意思。
同时也能引导孩子对金钱和财富有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明白,在积累和运用财富时,得学会节俭、懂得感恩、做到宽容。
反正,压岁钱早就成了春节文化的一个关键象征标志,是咱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宝。
环球网——《压岁钱、年夜饭……原来古人过年这么讲究仪式感呀》
齐鲁壹点说:“‘压岁钱’最早在汉代就有了,是用来镇住邪恶、驱赶邪祟的。”
齐鲁壹点——《过年给压岁钱的变化》
中国新闻网——《压岁钱的变化:从行跪拜礼得压岁钱到发红包雨,不变的是那份祝福》
和田网警——《有关“压岁钱”的由来及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