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起源 >> 寅虎迎福话年俗丨除夕,合家欢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除夕是除旧布新、合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交界点。除夕因常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这一天,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贴春联、守岁、压岁钱…这些年俗一个都不能少!
年
画
春
联
贴
起
来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来源于古代的桃符,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红
红
火
火
挂
灯
笼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除夕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除夕之夜守岁,门口挂着红灯笼,堂屋燃着熊熊的红火,点着蜡烛或油灯,一家人围桌而谈。
其
乐
融
融
年
夜
饭
除夕夜,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最愉快的时候。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火锅沸煮,热气腾腾,预示来年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既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北方人年夜饭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欢
欢
喜
喜
压
岁
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压岁钱”最早出现在汉代,是可佩戴的钱币形状的饰品。民国时期,压岁钱才变成长辈给晚辈的“福利钱”。
爆
竹
声
声
迎
新
春
中国汉族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时至今日,过“绿色春节”环保理念深入人心,传统的鞭炮也被彩灯、灯笼、电子鞭炮等产品取代。春节近了,年味儿浓了,也更清新了。
团
团
圆
圆
齐
守
岁
守岁,俗称“熬夜”,等待新一年的到来。“岁”,中国古代与“年”相通用,岁即是年,年即是岁。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旧时腊月三十夜晚,人们吃完年夜饭后,就按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家长要主持祭拜神佛、祖先,迎接“全神下界”。孩子们跑到户外放鞭炮、烟花,妇女们则要忙着准备包饺子的面和馅。忙罢,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干货、瓜果,边说古论今、打牌、下棋,通宵不眠,谓之“守岁”。据说,守岁的风俗在晋代就已十分流行。
年俗一直在变
但不变的是人们的美好心愿
除夕,岁自此夜尽
这天是最中国的一个日夜
是旧年与新年的一个神奇相交
一年忧喜今宵过
一元复始明日新
值此岁暮
杯酒送旧年
一觉醒来
又是新的一天
又是一个红火吉祥的新年
互相道声“过年好”
制图:安娜
原标题:《寅虎迎福·话年俗丨除夕,合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