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起源 >> 春节史话古代关于春节的诗词,让我们来
中国春节从年前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节日气息就非常浓厚。尤其是除夕、新年之际,最易触发诗人的时间观念,引发诗人关于生命思考的无限遐想,正如“旧国当千里,新年隔数更”,春风渐起,又是“寒犹尽北峭,风渐向东生”,就让我们找找唐宋诗词关于春节的描绘,可通晓唐宋时期的春节民俗,并窥视诗人的内心世界。
春节民风民俗,较早记述见于《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写),其中提到“庭前爆竹、拜贺、进屠苏酒、插桃符”等习俗,在唐宋诗词中都频频可见,并有很多新补充,如唐初杜审言写的《除夜有怀》:
“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
这首诗描写了除夕守岁、把烛迎新以及射壶游戏等,注意射壶是古代类似占卜的游乐项目。
李商隐《隋宫守岁》说:
“沉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
点起珍贵的沉香,火炬及灯烛把庭院照得通明,大家拿起琼浆美酒,一起庆贺新年开始,这些习俗至今保留。
在以除夕、元日等春节题材的诗词中,唐代以白居易为首。其中的原由,其前后一些诗人,也有些关于春节的好诗,如孟浩然《除夜》: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奴仆亲。那堪正漂泊,来日岁华新。”
中唐时期还有一佳作,如高适《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其让人动容之处在于将思念故乡与寒灯羁旅下的凄凉感受,安排在有欢快色彩的除夕夜这样的背景下。
元稹的《除夜》:
“忆昔岁除夜,见君花烛前。今宵祝文上,重迭叙新年”
写出了除夕之夜对亡妻之思念。
宋人作诗,也有许多将小我与大我结合很好的诗。如苏洵:
“佳节每从愁里过,壮心时傍醉中来。”
此诗深刻写出了诗人在除夕中壮志未酬的心境,不是对一年过一节的简单描绘,而是浓缩了人生诸多除夕借酒浇愁的景象,也有为普天之下具有类似感觉的人倾诉,固有“大我”的普遍意义。
#百家说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