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起源 >> 描述元旦的古诗名句中,经常出现的屠苏
元旦,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即公历新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古代曾以十月、腊月的月首为元旦;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从中华民国开始规定每年的阳历1月1日为元旦,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得以明确,同时确定农历一月一日为“春节”。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俗称为“阳历年”。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不少的文人骚客留下了描述元旦的古诗名句。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很多描述元旦的古诗词里经常出现“屠苏”一词,那么“屠苏”一词到底和元旦有什么关系呢?
年元旦日历一、元旦古诗词中的“屠苏酒”
古代诗人经常用屠苏酒抒发心中的感慨与情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诗作《元日》描述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古诗中间“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是新年之日,众人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恭贺新年;这时诗人的心情和酒水交融,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另外,宋代诗人陆游《除夜雪》中的“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也是对辞旧迎新的描写。
宋代王安石诗作《元日》二、“屠苏”和“屠苏酒”
屠苏酒,一名酴酥。古人曾住屠苏屋,即屋顶平坦而画有屠苏草的房子。西汉王褒有诗云:“绣桶绘屠苏。”《诗话补遗》中载:“屠苏,草也。”《通雅》中有:“盖阔叶草也,如今广西瑶人呼大叶似蒿者,为头苏,头苏音近。”屠苏可以酿酒。
屠苏酒在古代,每到除夕之夜,每十数户人家均要配一副泡制屠苏酒的中药,放到井里浸泡,在元旦时取出井水来掺入酒内。据说,全家共饮,可以防止瘟疫,屠苏酒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而来。也有人说,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的,其配方为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加入酒中浸制而成。
屠苏酒三、“屠苏酒”和元旦习俗
华佗研制了屠苏酒的秘方后,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个药方,并没有受到广泛的推崇。毕竟,没事谁又爱吃药呢?但这样的情况在唐朝发生了改观,根据唐朝人韩鄂在《岁华纪丽》的记载:屠苏是一间草庵(茅舍)的名称,古时住在此草庵的是名医孙思邈,每到元旦前天的晚上他都准备大量草包,挨家挨户地送给大家,并嘱咐他们放在布袋里缝好,投在井里。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然后放在酒里,与酒同饮,每人皆一杯,这样一年中就不会得瘟疫。《类隽》称:“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玉箱方》称:“饮药三朝,还投井中,岁饮此水,一世无病。”人们得了这个方子,也明白了它的奇效,因此经历代相传,在每年的开端之时都要饮这样一杯屠苏酒,来祈求第二年健康长寿。久而久之,元旦佳节饮屠苏酒便形成了民风民俗,遍及全国各地和多个民族,朝野共之,代代传承。
屠苏酒另外,古人饮用屠苏酒的方法也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从年幼的开始,由于幼儿诸事未定,一天天成长,前途无量;老年人最后饮,意味着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宋代诗人郑望的《除夕》“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甲子岁元日》:“饮罢屠苏酒,真为八十翁。”同样道出了这种喝屠苏酒的风俗。
古人元旦饮用屠苏酒场景四、屠苏酒香话元旦(诗词八首)
1.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玉楼春·元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恭贺元旦3.除夜雪
宋·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4.除日
宋.苏辙
屠苏末後不辞饮,七十四人今自希。
筋力明年应更减,诚心忧世久知非。脾寒服药近方验,风痹经冬势渐微。得罪明时归已晚,此生此病任人讥。
庆祝元旦5.己酉新正
明·叶颙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6.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迎接元旦7.除夕
宋·郑望
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
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8.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女士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
新年日出喜欢悦悦爸的文章请点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qy/145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