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除夕说夕

发布时间:2025/7/4 12:03:06   点击数:
今日又除夕,君能为我来。烛光红照席,酒浪绿摇杯。腊带愁吟去,春随笑脸回。相看俱健在,莫管几华催。

这是宋末进士真山民写的一首五律——《除夜约张梅境饮》。是不是很有点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感觉?只不过白居易是在一个普通的下雪天邀请朋友喝酒,而真山民却是在除夕夜邀请朋友来喝酒,其中的感情或许更深一层。诗中希望腊月带着愁绪而去,新春伴着笑脸回来。

又到除夕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夕”。中国各地都有在除夕贴年红、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腊月三十要叫除夕呢?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恶兽叫“夕”。这家伙仗着自己身体庞大、凶猛异常,每年年底都要到村里祸害百姓。老百姓对它恨得要死,但又没有办法。一到腊月三十,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后来有个叫“年”的聪明孩子找到了夕的弱点,想出了除掉夕的方法。他发现夕怕红、怕火、怕声音,于是让大家在门前挂上红布条、把竹子放在火盆里燃烧使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样夕就不敢上门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在门窗上贴红纸、放爆竹、守岁,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其实古人把每年的最后一天叫作岁除,是指旧岁将尽,至此而除的意思。除夕,即岁除之夜。“除夕”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其原意为驱邪求福。到晋朝才有分岁、守岁之俗。西晋周处撰著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除夕,“夜祭先竣事,才动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所以除夕又含送旧、延年之义。

我们都知道除夕之“夕”,表示黄昏、傍晚、夜里,但“夕”字的本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写成这样?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夕”字在甲骨文中作、、,在金文中作、,或像月缺、月亏之形,或于月形中加一竖画作为指事字的标志,其本义为夜晚,与日(白天)对称。许慎《说文解字》:“夕,莫也。从月半见。”莫,小篆写作,从日在茻中,指日夕即将交替之时,太阳落入草丛之中。这个意思今天写作“暮”,表示黄昏这一短暂时间,如暮色、暮霭等。日与夕的划分,以日出(旦)至日落为白天,以日落至日出为夜晚,所以“夕”当指整个夜晚,许慎用“暮”来训“夕”不太准确。

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看,“夕”与“月”其实本来就是一字,这个字既表示月亮,又表示月亮初升之时的傍晚和月亮高挂之后的夜晚。正如“日”既表示太阳,又表示白天。但是,由于“月”字身兼数义,为避免混乱,古人采取了改变字形的方法加以区别,如通过在“”中加一点来区别意义。林义光《文源》中说:“夕、月初本同字。暮时见月,因谓暮为月,犹昼谓之日,夜晴谓之星也。后分为二音,始于中加一划为别,而加划者乃用为本义之月,象月形者反而为引申义之夕。”其实,“月”字中比“夕”多的那一划并非开始就有的。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解释“夕”时说:“象半月之形,为月的本字,卜辞借月为夕,卜辞中一至四期之夕字每加一点以与月字相区别,五期则夕字多不加点,月字每加一点以相区别。然亦偶有混用者。”原来,“夕”就是从“月”字假借而来,后来为了区别,在表示“夕”的意思时常常加上一点;但是到了甲骨文后期,反而在表示“月”的意思时加上一点,金文也是如此。这就是今天“夕”比“月”少了一笔的由来。而表示“夜”的含义时则采取了加声符变形声字的方法,写作“”,声符“亦”,形符“夕”。

夕字在古诗里有时是悠闲浪漫,有时又是惆怅相思。“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诗经》),这是悠闲;“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诗经》),这是浪漫;“夕阳西下几时回”(宋词),这是惆怅;“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诗),这是相思。

在中国楹联史上,也有一个与“夕”有关的巧对。传说有位秀才上山游玩,回来的路上不小心迷了路,忽逢一个老樵夫担着一担柴走了过来,秀才连忙作揖问路。可是老樵夫想要考考读书人,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要是能对出来,我就告诉你下山之路。你要是对不出来的话,就只能自己找路下山啰!”秀才忙说:“请老人家赐上联。”樵夫指着那担柴火说:“此木是柴山山出。”

秀才心中一惊,因为这看似简单的上联其实隐含着两个拆字:“此木”合成“柴”,“山山”合成“出”。那么下联也要对出两个拆字,而且后一个字必须是叠字,这谈何容易?秀才冥思苦想,迟迟想不出下联。此时,日色渐暮,远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秀才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因火成烟夕夕多”!上下联都是举目可见之物,对的十分贴切工整。

我们回到除夕。写除夕的诗中,不光只有阖家团圆的喜悦,也有客居他乡,除夕怀念家乡的惆怅。如唐孟浩然《除夜》的前四句:“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唐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再如清人黄景仁的《癸已除夕偶成》:“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把一个人在千家万户笑语盈盈之时的孤独心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不过,提起辞旧迎新的古诗,大家最为熟知的还是王安石的那首《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nr/14551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