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内容 >>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
贴春联习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有两种:
第一种: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就是“新年纳余庆,喜节号长春”。这被认为是最早的一副春联。
第二种:贴春联作为一种春节习俗,认为它是从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当时人们相信桃木有辟邪驱鬼之功效,所以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在门口插上桃梗或者挂上桃符,以祈求平安吉祥。到了宋代,桃符已经演变成春联的形式了,只不过名字还是叫“桃符”。
不管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了贴春联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习俗。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掌握。
在贴春联时,我们又如何区分上联和下联呢?
其实很简单,只要记住一个原则:上扬下抑。也就是说,在门框上方贴的是上联,在门框下方贴的是下联。上联一般用阳性词语或者表示向上、向前、向外等方向性词语;下联一般用阴性词语或者表示向下、向后、向内等方向性词语。例如:
上:风调雨顺四时平
下:国泰民安万事兴
上:日出东方旭日升
下:月到中天明月圆
上:开门迎接新春到
下:出户欢庆佳节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