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新年习俗古诗里的春节民俗二

发布时间:2024/1/28 5:22:38   点击数: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 http://www.pfzhiliao.com/yydt/1556.html

春节习俗作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已植根民间,融人故土,走进家庭,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记录和传承春节习俗的年俗诗也被历朝历代的人们喜爱并世代传诵。

如今,每逢春节,这些诗词必将被人们谈之咏之,其中的名句更是被写入春联装点千家万户。

陆贴春联

春联由桃符演变而来。《后汉书·礼仪志》日:“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周代时,人们把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称为桃符,用来驱鬼辟邪。

在桃符上写联语是从五代时的后蜀君主孟昶开始的。孟昶喜好文学,每年都命人在桃符上题诗,成为后来春联之滥觞。明代开始将桃符改称“春联”。

宋代赵师侠的《鹧鸪天·丁已除夕》词写道:“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后饮屠苏。归欤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而陆游的诗“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则细致描写了除夕夜窗外突降的瑞雪兆示来年的丰收,诗人喜出望外的心情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贴春联已成为除夕夜的固定习俗。

柒拜年

拜年,古时指年幼者向年长者跪拜,以及同辈之间互拜,有恭贺新年、祝福添寿之意。

清代诗人、《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在《甲午元旦》中写道: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竞废眠。

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甲午元旦》写于康熙五十三年(17l4),诗人描写了当时的过年习俗,如围炉守岁、饮酒宵夜、放爆竹、换桃符、听乐曲、拜新年等。

当年作者虽已66岁,但赤诚童心在字里行间清晰可见。该诗所表达的正是诗人脱离官场之后那种恬静和愉悦的心情。

拜年的习俗到了宋代,由当面拜年变成了投送拜贴。这种相互问候方式既礼貌又雅致,只是略嫌简陋罢了。明代文学家文征明的《拜年》一诗就记述了古人的这一拜年风俗。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综上所述,古人过春节,习俗多样,仪式感强,充满神圣之感和敬畏之感,这与习俗的民族性、地域性、阶层性、多样性等特点相关。

另外我们发现,诗中描述的大多是市井百姓的春节习俗,这一方面说明诗人们贴近生活、记录生活的现实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更说明春节习俗文化影响力深远,对诗人心灵和情感产生了极大触动,从而产生了春节习俗入诗传播传承的文化现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nr/14533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