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礼仪 >> 红楼梦品析五十回下薛宝琴的出现到
薛宝琴一入荣国府即获得众人喜爱,尤其是贾母对她十分垂青。贾母喜爱薛宝琴,表现得异常高调,毫不避忌,爱不释手,把她养在了自己身边。一度在一众姊妹之间传为奇事,被认为是贾母和薛宝琴的一段特别的祖孙缘。
薛宝琴年岁虽小,不但才貌出众,并且自小跟随父母游历南北,见识颇广。她的好是没有瑕疵的,因为她的好没有引起任何的争议,得到了一致的认可。贾探春第一次见过薛宝琴后就说:“据我看,连她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她。”说得袭人诧异不已。在作完《红梅花》诗后,“宝玉见宝琴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
贾母遥望山坡上,衬着白雪红梅,身穿凫靥裘,婷婷独立的薛宝琴,更赞叹她胜过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说:“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在贾母看来,薛宝琴的美好比之于画家想象中的人物形象尚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是如此出人意表的一个女孩子,作者极力刻画了她卓越的诗歌才华和见多识广。在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又魁夺咏梅诗,在贾惜春的暖香坞新编十首怀古诗,大展诗才。在潇湘馆演说十五岁的“真真国”美人写的《昨夜朱楼梦》,令人对她的游历经历心生向往。然而,作者对她的描写也就止步于此,并没有更深入地展开她的言行举止和思想情感。
后面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她参加了贾府除夕祭祖的大型家族活动。五十八回开春之时,贾母已经把她托付给李纨照顾,她也从贾母处搬进了稻香村。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她与李纨一起在怡红院参加了贾宝玉的生日宴。但她的存在都只是一笔带过。直到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薛宝琴也写了一阕《西江月》词,其实也不过陪衬而已。由此看来,薛宝琴这个人物形象是有些抽象而不真实的。
那么,薛宝琴高调出场,而后却渐渐淡出读者视线的安排,作者的用意到底何在呢?当读者们确认金陵十二钗正册,而有副册和又副册时,难免不自觉地会将《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一一纳入其中。这无疑是限制了阅读的视角。作者一开始设定是“太虚幻境”之中,“孽海情天”之内,有着许多类似“薄命司”的归类。贾宝玉所见的只是薄命司中金陵省内一地的几个冠首女子。
金陵十二钗正册人数已经齐全,而以作者安排人物的标准和态度,薛宝琴之出身、才情和人品都在众人之上,自然不可能在副册或又副册之中。那么就只能是一个可能性,薛宝琴不在“薄命司”内。但这也不意味着她的命运就会好过旁人,根据作者对这部小说定的悲观厌世的基调,在曹雪芹的人生观中,但凡生而为女子,除了庸常之辈不足论,若是“木秀于林”必定逃不了“红颜薄命”的结局。当然,也不能完全排除作者想要在这“千红一哭”和“万艳同悲”的压抑感中,为自己的渴望留一线余地。
所以,薛宝琴乃至于邢岫烟和李纹、李绮姐妹都未必非得归结于“薄命司”内去凑数。薛宝琴犹如一片行云飘入画堂,自然是给《红楼梦》增添了些许旖旎的风光和别样的联想,但也的确没有更多的生发。李纹、李绮更是有名无实。可见作者也许是借用这几个人物形象在提醒读者,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必拘泥于眼前既定的形式而故步自封。正如贾宝玉初见她们时,感叹自己又“长了一层学问”,认识到自己是“井底之蛙”。
不过,在此回作者还是借用了一下薛宝琴,提起了事实已经是迫在眉睫的贾宝玉的婚姻大事。就年岁而论,此时贾宝玉已经十六岁了,林黛玉十五,薛宝钗更是已经十八岁。贾母借着对薛宝琴的喜爱,向薛姨妈询问薛宝琴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使得薛姨妈暗自揣度贾母有心要为贾宝玉提亲。除了上次端午节时回绝张道士提亲,再一次证明了,作为挑选孙媳妇的人选,薛宝钗从来就没有进入过贾母的视野。
其实,真正认人捉摸不透的是贾母对待宝黛联姻的态度。贾母半真半假地向薛姨妈暗示要求娶薛宝琴的用意,是真心要薛宝琴,还是在回绝薛宝钗,抵挡王夫人和贾元春的用意为林黛玉创造条件?作为祖母和外祖母,宝黛联姻这件事情是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在贾母的头脑中的,这几乎可以说是当时的人的一种惯性思维的本能体现。
林黛玉家世背景自然是可以配得上贾宝玉的,更何况还有一层亲情在。虽然人口衰丧,家业凋零,贾母却早已经表明只要人好,钱财的事是可以不用计较的。可林黛玉还有一样认人难以接受的缺陷,就是她的身体健康状况实在堪忧。其实,此时的林黛玉病已成势,已经不可疗愈。贾母自然也是看得见的,或者因此对宝黛联姻的事产生了动摇,也是合情合理的思维逻辑,毕竟贾宝玉的婚姻不仅是他的生活美满与否,更关系到家族利益。
以此看来,在林黛玉身上,命运已经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最后贾母也终于不得不因为现实的原因而放弃了她。这不是谁对谁错的事,也不是谁对谁无情的事。这是在社会生活中谁也无法抵挡和回避的事理和形势的必然趋向。不过,也正因如此才可以见得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矢志不渝——才能升华“情”这个主题。由此读者们也可以认识到,宝黛在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上两人高度趋同,却又是多么地不合时宜!他们的情感真是三生石畔,前世的姻缘,是无需现实社会承认的。
林黛玉的早亡和贾宝玉的避世,是从他们的骨子里就已经注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