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礼仪 >> 文化陆良陆良除夕传统文化陆良历史文
深度陆良︱服务陆良
投稿爆料、企业推广请添加
今日陆良、陆良县图书馆联合发布
陆良传统民俗文化▼▼▼▼▼▼▼▼▼▼▼▼▼▼▼▼▼▼▼▼▼▼▼▼▼▼▼▼▼▼▼▼▼▼▼▼▼▼▼▼▼▼▼▼▼▼▼这里所收集整理的陆良传统民俗,主要是陆良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情况,地点又主要以陆良农村为重点,人群对象以汉族为主。下面所列举的陆良民间民俗,以自己平时在生活中的观察和一些实际体验为主,重点梳理了民风民俗现象,这些民风民俗是陆良普遍性存在的、涉及面广的、参与性强的主要的方面,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小的方面就没有列举,难免有些挂一漏万,也难以顾及了。
▼▼▼▼▼▼▼▼▼▼▼▼▼▼▼▼▼▼▼▼▼▼▼▼▼▼▼▼▼▼▼▼▼▼▼▼▼▼▼▼▼▼▼▼▼▼▼第一节节日风俗
节日,往往成为一个地方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和窗口,地方风俗更多的是通过节日来展现,所以观风俗,节日是个重点。
一、春节(含除夕)
春节,也即史书上说的“元旦”或“元日”,是新的一年的开头。除夕,则是年尾。《陆凉州志》是把除夕单独作为一个节日来说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因为除夕和春节是紧密连在一起过的,头尾相连,难以割裂开来,所以这里放在一起来说。
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春节也是陆良人民一年中一个最重要、最盛大的节日。在长期的传承和积淀中,又形成了陆良人民独特鲜明的一些春节习俗,成为陆良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典型代表。
除夕。陆良人的除夕也就是过年。每年到了腊月间,期盼过年的氛围就逐渐浓厚了,家家要煮米酒,村村飘酒香,就是为了过年能吃上自家的米酒(甜白酒),因为那时过年过节是没有钱去打酒喝的,只有吃自家蒸煮的米酒。此外,还忙着捂酱豆、做豆腐,腌制一些咸菜,以备过年之需。过年要穿新衣,这是一个定数,大多人家没钱,买不起,只有买来布料,请人裁缝制作。缝纫机也少得可怜,只好自己动手,一针一线地缝,再说当时市场上也没有什么卖各类服装的。尤其到了腊月二十以后,更是一天紧似一天。那时物品供应短缺,没有什么丰富的年货,大多是自己家地里出产的。一大锅长菜是必须李先煮好的,用一只大缸装着,够吃几个月。这是陆良过年的一大特色菜.家家都要做,里面的内容主要是不用切的、完整的长青菜、长蒜苗、长白菜,加上一块肥肉,放点盐巴,煮熟煮烂就行,原汁原味。杀年猪只是一种奢望,能杀年猪的只是那些条件好点的极少数人家,而且是卖一半,自己留一半。大多数人家是提前买点猪肉,还要是肥的好,肥肉才有油。不然,小孩子为什么就渴望过年呢?因为过年有肉吃、有糖吃、有白米饭吃,还有新衣服穿、有炮仗放,因此,最盼望过年的就是小孩们。年前,基本上家家门前要架起一口大锅,炒出半谷箩金黄香脆的‘’炒豆子”(蚕豆),再加上一提箩瓜子,这是准备过年自用和招待客人的小吃品。然后用麦面搅和,炸一霄箕酥肉,在那个年代,这算是很好的享受了。除夕前几天,要开展大扫除,陆良人叫作“扫尘”。扫尘的扫把一定要用新的,暗合了“除旧迎新”的意义。“扫尘”除了扫除房屋内的灰尘之外,还有扫除过去一年的晦气和不利等,所以每家都要扫,而且是彻底地扫。擦桌柜、刷碗篮、洗衣被,忙得不亦乐乎。扫尘之后,还用白石灰浆刷刷墙壁,使房屋内外焕然一新,新年要有新气象,以图来年有个好年景。之后是赶年街子,临近过年,街上也很热闹,产品不是很丰富,大多是自家的土特产,拿到街上去卖,然后买点年货回家。一定要买点猪肉,这是过年的奢侈品,也是最丛本的,因为陆良人的谚语说:“三十晚上不吃肉,就搞成平常了。”鱼之类是难得买的,再买点油盐酱醋搪等必需品,以及必要的年画、门神、春联、“利市”、封门子”,鞭炮、松毛等。这些事是除夕前必须准备的事项。
除夕这一天是欣忙碌的。准备晚上的年夜饭是核心,布置过年的环境是重点。不管是平穷或官有。有些细节是必须做到的,那就是堂屋内要挂几张年画,门上要贴门神、春联、花门子、“利市”等,正房门(陆良人说的堂屋门,即正堂门)要贴,内房门(陆良人说的房屋门,即卧室门)要贴,畜生门上也要贴。
贴门种。门神多是一些红纸木刻印制画,内容主要是一些历史传奇人物,如秦叔宝、尉迟从等,霸气十足,形象威猛。家中所有的门基本都要贴上门神,门神要贴在门心里,贴的时候也有讲究,门神的眼睛要看着门缝或门扣(门锁),以示守护。贴门神的目的,主要是用司门守卫之神,即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解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汉族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按照传统习俗,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和门神,守护平安,祈福来年。古时过年,门上挂的是桃符,作用也即驱邪避鬼,除夕要把“新桃换旧符”,后来不用桃符,而换作了门神,作用目的是一样的。
贴春联。春联主要是贴在门两侧的门坊上。陆良人贴的对联有大对联与小对联之分,一道门上分别贴上大对联和小对联。大对联贴在门两侧的大门坊上,小对联则贴在门内口的门坊上,与门神对齐。大对联是七字联,小对联一般是五字联。正堂门(堂屋门)、内室门(房屋门)、牲畜门都要贴。各道门上的时联有区别,正堂门上的对联内容多以迎春纳福、吉祥平安、五谷丰登等为主;内室门的对联内容多以安乐祥和、安居乐业为主;牲畜门的对联内容多以六畜兴旺为主。春联一贴,整个春节的喜庆吉祥的氛围就出来了,这是过年的重要标志,不能没有的。
贴”花门子”。各家门上贴完对联后,还要在门媚上(即对联的横批地方)贴上”花门子”。花门子”有五张,方形,红纸制成,大致相当于剪纸之类的,主要贴在主门上,其他门上也可以贴,没有固定的模式。贴“花门子”,也是陆良独特的习俗,至于贴“花门子”的历史和意义,已经难以考证,主要目的恐怕是一种门庭的装饰作用。
贴“利市”。春节贴“花门子”是陆良的一大特色习俗,而贴“利市”,更是一个普遍现象。门楣除了贴春联横批外,又贴上”花门子”,再贴上一张“利市”,“利市”贴在门头的正中央。“利市”是用雕版印制的棉质纸张,颜色与门神、春联相区别,为紫色绵纸。“利市”绵纸上印制有“利市仙官”图像,以及神符符号。过年时贴得最多,所有门上、窗子上、灶台上、畜圈门上、车子上都要贴,有的连大的农具上都贴。“利市”是陆良人运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纸符,凡遇到重大日子都要贴,是陆良境内一种很特别的现象。外地人春节期间到了陆良,他们所见最多的就是到处居民门上贴“利市”,都感到不解。陆良人为什么要贴”利市”,而且很热衷?从普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趋利避害、大吉大利、好运连连的种辟邪除灾、心理期盼的反映,表达了陆良汉族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考察其来源,查百度资料显示,说“利市仙官”是汉族民间流传的一位小财神,是赵公明的徒弟,名姚少司,在《封神演义》中被封为迎祥纳珍的北路利市仙官,是五路财神之一。“利市仙官”的崇拜在宋代汉族民间就已流行。《通俗编》引述夏文彦《图绘宝鉴》说:“宋嘉禾好为利市仙官,骨骼态度,俗工莫及。”“利市”一词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根据《易杂注》所载:“营商利市,营达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元代《俗谚考》亦提及“为了吉兆,要向主家讨个利市”的说法。由此可见,“利市”在俗语中是走运、吉利好运的意义,又指买卖所得利润。利市仙官为汉族民间所泰,更为商家所虔诚供奉,每到新年,必将利市仙官贴在门上,以图吉利、发财。《破除迷信全书》记述近世汉族民间对他的信仰和崇拜说:“俗传利市仙官是一种使人发财的神,我国北方,每届新年,必将利市仙官的像,贴在门上,以求吉利,商人更是如此。”我国北方或者其他地方,现在春节是否也兴贴”利市”,不得而知,但陆良人贴“利市”,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陆良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现象。
贴封门子”。封门券是用一张紫色的绵纸刻板印制的,上面印有图案和咒符,陆良人习惯称之为“封门子”。“封门子”只是在春节过年时用,一般是在除夕晚上,正门贴完“利市”后,再贴上“封门子”,也可以与“利市”同时贴,贴在门媚(门头)上方。顾名思义,“封门子”的用途就是用来“封门”,不让进出。在陆良人的传统习俗中,过年即新的一年的开始,也是一年招财纳福、吉徉平安的开始,过年三天必须关门窗,意为”关财”,贴“封门子”的目的也就是封住财福不让其外流。这是其一。其二,是辟邪的需要。占代吞节门上用桃符辟邪,现在不用了,陆良人就改用“封门子”,贴上“封门子”,愈即封住门,不让一切邪恶之气进门,保护家宅的清吉平安。其三,贴上“封门子”后,一般就不允许外人进人,意思是怕外人把不样之气带人家宅,因此,为防止憨外,大多数人家是在睡前才在门头贴上“封门子”的。
“打舫炭”把木炭烧红,再用少量米醋米酷喷洒在上面,一般一是沿肴内屋墙角,边走边喷洒,会出现炭火四溅、醋气四散的效果。“打醋炭”,本意是驱
邪气,使屋内请吉,炭火四溅,也象征着今后日子的红红火火。当然、米醋本身就有消毒的功效,打了醋炭后.整个屋内感觉清爽。之后还要灸烧皂角,屋内会出现清香味。到了后来,“打醋炭”这一环节就省去了,包括祭灶神,也不像以前那样隆重了,只是简单搞个意思就行了。
撒松毛。除夕晚上,打扫干净的屋内地上,要撒上青松毛,家家都这样做。为什么要撒青松毛?是因为松毛是清香之物,可以使家宅清吉平安;青松是长青之树,春节在屋内撇上青松毛,意即自家今后的日子要像青松一样常肯不衰,这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奋节在家里撒上松毛,也增添了绿色,并且散发出淡淡的青松香味,让人心情愉快、舒畅.农家乐趣倍增。此外、还要在正门两边放上青菜、青蒜苗,直立林在门坊上,它的意义也跟松毛差不多,祈求日子的常青。它的意义也跟撤松毛差不多,祈求日子的常青。点香。陆良农村人过年,家家要点香。为了方便过年过节点香,基本上每家正门两旁的门坊上都会钉上香筒,便于插香棍。过年时,把青香点燃,插在门坊的香筒里,一般是香火连连,年过完才结束,有的人家还喜欢在门口烧高香(大香)。点香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敬天地、祖先,这在陆良人的意识中是很深的,过年过节或其他重要活动,都要先敬天地祖先,祈求保佑。二是取香火不绝之意,要延续祖宗香火,代代有人。香火在这里就是“子嗣”的代名词,希望子孙后代香火相延,而且要繁衍不息,家族兴旺发达。这都反映了人们质朴的美好愿望。
敬祖。逢年过节,陆良人是忘不了祖先的,这是陆良人祖祖辈辈留下的传统。家族有祠堂的,一定要先祭祖,”报本追源“,报答祖先恩泽,祈求祖先的保佑。祠堂祭祖是很稀有的现象,在农村一般是没有祠堂的,只能以简单的仪式表达心意而已。一般是就已经做好的饭菜中,每样拣一点,然后剁碎了,加入一点清水或酒,陆良人称之为”水饭“,泼在外面干净地方,请祖先享用。祖先要先享用,然后才能动筷,这是规矩。其他就是献斋,用一碗饭,双手托举,敬天地,敬灶神。
这些都做完,燃放鞭炮,正式辞旧迎新。之后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在桌子周围吃年夜饭,大多数人家的年夜饭都在天黑后吃。
压岁钱。年夜饭后,大人要给小孩子发压岁钱。这是华夏民族春节通行的惯例,就不多说。
守岁。一年到头,这顿年夜饭可以慢慢享用,点灯时分开始吃,要迟到半夜才完。之后,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吃炒豆子、爆米花或者瓜子,因为以前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春晚“,最多是换上一个瓦数大点的灯泡而已。除夕夜深了,年轻人都去睡觉了,父辈们有守岁的习惯,抽着水烟筒慢慢熬,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一定要等到夜里子时到(夜里1点钟),新旧之年的交接点,送完老年的最后时刻,迎来新年的第一时间,算是真正的辞旧迎新。守岁完了,还要送岁,一般是年菜饭捻一些,加上酒水,倒在外面干净处,然后放放炮仗,才安心去睡觉。为什么除夕夜要”守岁“”送岁“?因为除夕夜联结着两个农历年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守岁的”守“,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有的资料里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一是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二是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未完待续...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陆良便民服务中心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