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大兴安岭的大年三十

发布时间:2016-11-23 10:37:47   点击数:
福福

大年三十果真与平常不同。

  二踢脚的爆炸声把我们兄弟几个从梦中惊醒的一刻,父亲披着一身雪花打外面走了进来。“好大的雪啊!”父亲兴奋地哈着手、跺着脚,肩膀上的爆竹纸屑和雪花被纷纷抖落下来。“瑞雪兆丰年,是个好兆头。”坐在南炕上的祖父慢悠悠地说道。随后,又轻轻地哼起只有他自己能听得懂的那首抗联之歌。在浓浓的年味儿中,我们兄弟几个麻利地穿起衣服下了炕,挤到脸盆架旁争先恐后地抹着脸,生怕吃不上大年三十的这顿饺子。

  老家把大年三十当成过年时最为隆重的日子,认为这顿早饭非饺子不能替代,图的就是一种吉利,一种圆满。当然,家境差的,也就只能对付着吃这一顿了。不有那句话嘛:谁家过年不吃一顿饺子?当然,村东头的赵拐子家除外。自从死了老婆后,赵拐子能活命就很不容易了,哪有什么饺子吃?每到过年,全靠好心人送几个饺子尝尝鲜。饺子当然都是提前包好了的。大户人家包过年饺子要请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来一起帮忙。包后都舍不得尝尝,留到过年时再吃。那一年包完过年饺子,祖父就打发我们兄弟几个给赵拐子家送去一盖帘冻饺子。谁承想,赵拐子还没来得及吃,饺子就被偷了。害得赵拐子大年三十只能啃凉窝头了。祖母和母亲在灶房里煮饺子,祖父和父亲在屋内调着饺子的蘸料。酱油、醋、蒜泥、辣椒一应俱全。我喜欢那装酱油和醋的玻璃壶,它们小巧玲珑的样子,让人满怀憧憬。直到现在,每到过年时我都喜欢使用这种小调料壶。祖父似乎想到了什么,转身从橱柜中翻出一小瓶香油来。这可是祖父的宝贝,只有我们兄弟嘴唇被风吹裂时才能使用几滴。祖父用一只筷子插入香油瓶子里,来回搅动了一下,然后小心地往每个人的蘸碟里滴了一滴香油。饺子还没端上桌,屋内就已飘起了浓浓的香味儿。

  吃完一年中最难忘的饺子,母亲就帮我们兄弟几个穿上早已预备好的新衣裳。这些新衣裳,是家里省吃俭用扯来布料后,再由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细心缝制的。在我的童年,并非每个大年三十都能穿上新衣服,但即便不能穿上新衣裳,母亲也要把全家人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前后院的婶娘们都佩服母亲细致的针线活儿。谁家要是有什么重要的针线活儿,比如结婚前做被褥、做衣服啦,都来请母亲帮忙。母亲不仅把全家人的穿戴看作一种脸面、一种尊严,更将我们兄弟几个能穿上新衣裳当成了一种奋斗的目标。我们的新衣服都缝着精巧的小兜。为了节省布料,因年龄不同,母亲在哥哥的衣服上缝了两个真兜两个假兜,真兜在衣服下端左右,假兜在上面左右;在我的衣服上缝了三个兜,右上兜是假的,下面左右兜都是真的;在三弟的衣服上缝了两个兜,左右下兜,都是真的;在四弟的衣服上缝了一真一假两个兜,左下兜是假的,右下兜是真的。大年三十,这兜,除了可以装几块五颜六色的糖果外,还能装着刚炒出锅的大瓜子。屋檐下,父亲用簸箕一下一下有节奏地颠着刚炒完的瓜子,好将瘪子瓜子簸出去。幼小的四弟蹲在地上捡瘪子瓜子,哥哥连忙把他拽了起来。父亲低下头笑着问我们:“地下的也是瓜子,为啥不能吃?”我抢先说:“地上的瓜子没有瓤儿。”三弟似懂非懂地说:“地上的瓜子埋汰了。”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瓜子要有瓤儿,人要有思想。等你们长大了,就知道这个道理了。”瓜子晾凉后,父亲拿来饭勺子给我们兄弟每人分一勺儿瓜子,我们的小衣兜儿顿时鼓了起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上午,各家各户开始贴春联。据说,春联非大年三十上午贴不可,贴晚了就不吉利了。春联都是由村里的文化人帮着写,不比今天成批的印刷品。大年三十前几天,就有许多乡亲夹着红纸,条件好的顺便携带笔墨,纷纷上门求父亲帮写春联,向来乐于助人的父亲这时宁可不休息也要帮乡亲们写。每当这时候,祖父都会热情地和大家伙儿打招呼让座。不难看出,祖父把父亲写春联当成了一道风景一份自豪。“文革”刚刚结束,春联的内容开始明快起来。像“风送花香红满地,地满红香花送风”替代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壮志凌云”替代了“批林批孔过大年,反修防修迎新春”。横批也由“自力更生”“革命人家”改成了“万象更新”和“辞旧迎春”。写春联时,即便有的乡亲所带的纸张不够,父亲也会欣然拿出自家的红纸帮人家添几条诸如“抬头见喜”“恭贺新春”“肥猪满圈”等内容的春条。求联者自然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忙完了乡亲们的活儿,接着就该忙自家的活儿了。祖父寻来一把笤帚头,仔细地往春联背面刷着糨糊,每刷好一张,父亲就小心地捧出去在大门两侧贴好。我和哥哥刚上小学,虽然认识不了几个字,却都装出一副文化人的模样跑到外面去品评,完了再去别人家门前比对春联内容。可比来比去,除了发现有的人家把上下联贴反了外,别无所获。

  大雪飘了一上午,中午才停了下来。天渐渐地晴了,阳光洒在雪地上,映得人睁不开眼睛。父亲从下屋里拿出一盏大红灯笼,轻轻扫去上面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挂到正房的屋檐下。过年的灯笼,不一定非要花样翻新,但必须庄重大方,充满喜气。那时,农村的电力严重不足,灯笼所用的照明都使用蜡烛。父亲挂灯笼,我们兄弟几个则在灯笼下观赏着、欢呼着。大红灯笼挂起的那一刻,整个屋檐下都洋溢着一派祥和。这种祥和,把大年三十烘托得格外红火。祖父走出屋,拿起一把大扫帚,“唰唰”地扫起雪来。不一会儿,院内的雪被祖父扫到了一起,堆成了一个小雪堆。我们兄弟几个利索地拉出小爬犁,一边唱着“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放鞭炮”,一边喜气洋洋地向院外清运着雪。祖父拿着扫帚站在院中,慈爱地看着我们,花白的胡子不停地抖动着。几只小麻雀飞落到院中,在地上蹦蹦跳跳找寻着食物,大年三十的院子里又多了一份快乐。

  团圆饭是大年三十的主角儿。老家把这顿饭看得十分重要,做得也比较早,似乎早些吃完,就能早点迎来红火的日子一样。一年到头,祖父祖母的勤俭、父亲母亲的辛劳,终于换来了这顿丰盛的团圆饭。可以说,这顿团圆饭是全家人的期盼,也是全家人一年忙里忙外奋斗的结果。有了这顿团圆饭,平时再多的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母亲按照祖父列出的菜谱在灶房里麻利地准备着。除了没有稀罕的鱼外,其他如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灌粉肠、摊鸡蛋等等,都被母亲变魔术般地鼓捣了出来。这些菜,虽说称不上高档次,可碟、碗放在一起,也有十个八个了。那时,八碟八碗之说是老辈们对大年三十团圆饭的期盼,但在艰难的岁月里,要拼凑起八个菜来又是何等的不易啊。社会发展,大年三十的团圆饭似乎进步了许多。如今,很多人已经把这顿充满期待也是最为丰盛的团圆饭搬到了饭店里。当然,在饭店里可以吃到自己家里做不出来的美味佳肴,也省去了劳累之苦,但是,那种全家热切期盼的特有年味儿也消失殆尽。所以,我始终认为,大年三十这顿团圆饭,应该倡导并坚持在家里做着吃。这样,不仅能提升家庭和睦率、增加家庭亲情与温暖,也能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和良好习俗,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传承民族风尚大有裨益。“百善孝为先”,在吃团圆饭前这个空当里,祖父和祖母拿出早已备好的香案,摆上供品,供上宗谱,点燃香烛。我知道,我们兄弟几个又该给老祖宗磕头了。即使是破“四旧”、“文革”时期,家里也都偷偷地延续“上供”这个习俗。祖母相信“离地三尺有神灵”,这也就成了她对“上供”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父亲进屋从炕柜底下摸出两个二踢脚,喊我们兄弟几个出去“听响”。二踢脚在空中炸响的一瞬间,喜庆祥和的团圆饭正式开餐。

  “接神”是大年三十里晚上的压轴戏。自从灶王爷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后,老百姓都在大年三十午夜子时前热切地迎接着他老人家回来“下界保平安”。所以,“接神”习俗也就自然成为乡亲们大年三十晚上“守岁”的主要内容。团圆饭后,天慢慢地黑了。祖父、祖母坐在南炕上喝着白糖水,嗑着瓜子,品味着一种祥和,一种幸福。父亲到外面把大红灯笼点了起来,母亲在灶房里洗刷着碗筷。我们兄弟几个则找来一副张数不全的旧扑克,挤到北炕上你争我夺地玩起了猜黑红、憋七的游戏。一会儿,三爷、五爷相继走进了屋,摘去棉帽子,脱下新棉鞋,亲热地挤到祖父身旁。老哥几个打开话匣子,唠着老人老事老皇历,展望着新年新貌新气象。唠着唠着,亲情更浓了;唠着唠着,“接神”的脚步就近了;唠着唠着,我们的眼皮就打架了。祖母这个摇一下,那个推一把,生怕我们兄弟几个睡着了错过了“接神”的好时运。父亲和母亲在灶房又生着了火,准备煮“接神”饺子。三爷、五爷也各自回家忙着“接神”去了。屋外鞭炮噼里啪啦响起时,我们兄弟几个强打精神,不约而同地跳下炕来,跪成一排给祖父、祖母磕头。磕完头,就都伸出小手向祖父、祖母索要“压岁钱”。热气腾腾的“接神”饺子端上后,“接神”仪式才宣告结束。   窗外,鞭炮声渐渐停息,全家人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天飘起了雪花,一朵又一朵,轻轻地飞舞着。檐下的大红灯笼在雪中闪耀着,似乎将所有的好运与吉祥都引到了家中……

——选自作家朱明东的散文集

《酒杯里的月光》(北方文艺出版社)









































根治白癜风时间多久
白癜风的危害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rhd/14414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