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8/1 11:37:18 点击数: 次
最早“年”的含义来自农业,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来判断月,后来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到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的几种说法舜继天子位后,带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将这一天当做一年的第一天,后来称“春节”。不过中国古代春节的时间也不是统一的。夏朝以春节所在之月为正月。殷商以腊月为正月。秦朝以十月为正月。汉代沿袭秦的做法。随着夏历不断完善,以元月为正月,春节也就在元月。魏晋时,出现了除夕守岁习俗的记载。除夕之夜大家各相与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分岁”;终岁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唐代时,人们除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时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除夕、春节放爆竹之俗便逐渐盛行。《东京梦华录》说:“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明代,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已经盛行。清代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过年要一直延续至元宵佳节才算结束。春节还有上古的“腊祭说”,“巫术仪式说”,“鬼节说”,“古代丰收祭祀说”,“万年青年创万年历说”,避“年”兽的传说等等。民间传说万年创万年历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受了树影移动与山崖上滴泉的启发,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和漏壶,用来测定时间,于是便有了万年历。据说春节是由万年青年创制的万年历而来。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当大雪封山,夕会到附近祸害乡邻找食物,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这年,村子人在准备避难时,一位好心的婆婆救了饿晕在路边的孩子,并带到竹林躲避夕。婆婆告诉孩子,夕追到这,看到人们在伐竹就匆忙走了。孩子告诉大家,他有办法对付恶兽。夕再次来袭,孩子出面吸引夕的注意,让村民往火里扔碎竹节,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响声掉头逃跑。但是那个救了村庄的孩子却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三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除夕,后来演变,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斗柄回寅”,北斗七星的斗柄从正东偏北(寅位,后天八卦艮位)为起点,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斗指寅为春正(正月),立春为岁首。此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岁”的概念,来自上古历法,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进入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由此开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立春岁首具有重要的意义,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首节俗文化。现在的春节辛亥革命以后,改用公历纪年。把农历一月一日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年7月(民国二年),袁世凯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年起开始实行。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采用“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夏历正月初一仍称“春节”。祝:春节快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inrccard.com/jbjj/14552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