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明天除夕,除了不能回娘家,还有三禁忌,

发布时间:2025/5/6 14:31:40   点击数: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节,奇韵历史阁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兔年幸福满满。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农历新年,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

所以,说到春节,自然而然就要说到传统民俗了。

一、“出嫁的女儿大年三十不让回娘家”

关于春节的民俗非常多,“出嫁的女儿大年三十不能回娘家”恐怕是众多年俗中被争论得相当严重的一个了。

南北方绝大部分地区,都有类似的民俗说法比如北方地区有“出阁的闺女年三十回娘家,散尽娘家财”的说法。

南方某些地区有“过个年,死个爷”的说法,这里的“爷”指“父亲”,意思是,出嫁女在娘家过大年三十,会克死父亲。

还有什么“三十不见娘家灯,见娘家灯死公公”。

每个地区具体说法稍有差别,但大体意思是一致的,就是大年三十那天,已经结了婚的女儿,不能回娘家,否则就会带来各种不幸,对家里某人大为不利。

按照民俗上的说法,出嫁女必须在夫家过大年,过完大年三十之后,在当地民俗指定的日子里,女儿和女婿带上孩子,拿着礼物回娘家聚会。

这个指定的日子,各地有差别,有的是初二,有的是初三,有的是初五之后。不管是哪一天,总之是有一个特定的日期。

在传统民俗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下,每到了年关,不知道要闹出多少因“出嫁女回娘家过年”而引发的矛盾。

去年,网上有一对夫妻,一家三口回女方老家,本想和娘家人热热闹闹团聚一下,结果娘家父母不干了,说什么都不让女儿一家住下,说年三十一旦住在娘家就会非常不吉利。

娘家地方偏僻,附近也没个旅馆。最终,女儿窝了一肚子的委屈,只得带着老公和孩子跑到距离娘家50里路的镇上找旅馆。

好好的一个团圆年,变了味儿。

去年,网上还有个年轻妹子,离婚独自带娃生活,过年的时候特意抱孩子从省城赶回老家过年。

结果年三十当天,父母哥嫂把她赶了出来。妹子气愤之下,只好带着孩子住进了酒店。

诸如此类的事儿不知道每年要发生多少,那么,为什么会有“年三十出嫁女儿不能回娘家”的说法呢,这个说法有什么依据吗?

二、为什么会有“年三十出嫁女儿不得回娘家”的民俗1、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下的产物

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

华夏几千年以来,都是男尊女卑。在这种观念下,社会大众都认为一个家庭的儿子才是香火的传承,才是家族血脉的延续,而女儿,一旦长大嫁人,便成了夫家的人,就和娘家没关系了。

像古语说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生动描述了成婚后的女儿与娘家的关系。

封建社会,讲究三纲五常,“夫为妻纲”,女人“出嫁从夫”。这种文化认为,女人一旦结婚了,就与原生家庭割裂了,就成为了夫家的人。

有一句我们特别熟悉的台词,古装影视剧里的女性角色对丈夫说的“我生是你家的人,死是你家的鬼”,就很生动地表现了什么是“出嫁从夫”。

而除夕这种传统节日,老祖宗还传下的一条讲究,叫“三十晚上无外人”。

这种习俗认为,过年是相当重要的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就连自家已经作古的先人,也要回家来看看的,所以这种日子一定要家里人在一起过,不能容留外人。

那么,既然女儿嫁出去就不再是娘家的人了,算是婆家的人,她们自然就不能在娘家过年三十了。

于是,“出嫁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大年三十”便成了三纲五常下,有理有据的民俗。

2、促成大部分家庭过年团圆,减少矛盾

纠纷旧社会的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是多子女家庭,既有儿子又有女儿,每家每户都有好几个孩子。孩子们长大了,儿子往家里娶媳妇,女儿则嫁出去给别人家做媳妇。

所以,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既是婆家,又是娘家。那么,大年三十这么隆重的团圆佳节,小夫妻是在娘家过,还是在婆家过?这是个问题。

若是没有个说法,没有个规矩,大家各自随自己心意来,便很容易在这个问题上产生矛盾纠纷,小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以及两亲家矛盾。

而“出嫁女年三十不回娘家”的民俗,就很好地解决了这种潜在的矛盾。

这种民俗,相当于给大家一个统一的规定,大年三十所有的出嫁女,都在婆家过年,到了指定的日子,小夫妻俩才一块回娘家,和娘家人团聚。

这样一来,大家都不用争不用闹,全部统一按民俗来。大年三十那天,便是儿子儿媳们和长辈在一起团圆过节,到了指定的日子,女儿女婿再来娘家相聚。

、封建社会为保护男丁利益的说辞

民俗专家认为,不让出嫁女儿年三十回娘家过年的习俗,和保护娘家兄弟的利益,也有相当大的关系。

古时候,生产力低下,赋税重,底层老百姓靠着辛苦耕种,或者做苦工,一年到头,能达到温饱就已经很不错了。

如遇战乱、天灾,就连饭都吃不饱,全家活下来都很难。

绝大部分的底层百姓,生活都是相当艰苦的,苦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就拿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时期来举例,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相当繁盛的一个时期,国家经济是很不错,朝廷的财政收入达到了高峰。

但朝廷富不代表底层百姓就富,我们看看当时的底层百姓过的是什么生活?

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底层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正经八百的粮食很有限,土豆、红薯、玉米,是老百姓们日常的粮食。

当时,英国文学家约翰.巴罗曾经访问中国,把见闻写成了《我看乾隆盛世》一书。

书中记载,他们一行人到了广州港口后,发现老百姓都枯瘦如柴,个头矮小,衣衫褴褛,住房简陋。

在《中国通史》中,也有相关的史料,书中记录过,乾隆年间,一个河南地区普通长工的工钱,一年是文,才合2.5两银子。

而清朝中期,白银的购买力,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00元左右。

综上,我们可以想见,古代的底层百姓的生活是如何艰难。生活艰难,生活资源就显得弥足珍贵,家里的粮食那就是宝。

在这种情况下,女儿女婿回娘家过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他们只要来娘家,就必定会消耗家里的粮食。

他们多吃一口,娘家兄弟就得少吃一口,就会更饿。

物质条件的匮乏,使人更加自私,娘家自然不希望女儿女婿多吃娘家的粮。

粮食能省一口是一口吧,女儿在夫家,就吃不着娘家的粮食,就损害不了娘家兄弟的利益。

民间口口相传了好多年的“年三十出嫁女回娘家过年,会对娘家兄弟不利,会带走娘家财运”之类的说辞,说白了,就是过去穷苦人家怕女儿吃娘家的粮食而已。

三、新时代新观念

所以说,那些“年三十出嫁女回娘家非常不吉利”的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下的产物。

时过境迁,我们现在和旧社会相比,各方面情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是新社会,女性地位大大提高,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夫为妻纲”早已经成为封建糟粕。

男人工作赚钱养家,女人也同样在赚钱养家,女人在婚姻中具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不必像旧社会女人那样屈从婆家。

80、90后的一代人,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并且大家的生活条件也好太多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在摒弃着“大年三十不让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旧风俗。

是回婆家还是回娘家过大年,夫妻都是有商有量的,很多家庭都是两边换着来的。

而家中的长辈一代,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再迷信“出嫁女年三十回娘家对娘家不利”的说法,热情欢迎女儿女婿回娘家过大年。

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为了图个热闹,甚至会把双方的父母全都聚到一起过大年。

说完了大年三十不让出嫁女回娘家的民俗,我们再来看看大年三十当天其他的有趣风俗。

四、大年三十这天的讲究大年三十这一天,有不少禁忌,还有不许吃的食物。先说三禁忌。

1、按照春节的神话传说来讲,大年三十这天,牛鬼蛇神都要出来活动啦。

为了不惊动他们,所以要禁止打扫卫生,禁止倒垃圾,禁止泼脏水,禁止扔杂物。

2、大年三十这天,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不准吵架,不准哭闹,不准大声训斥打骂孩子。

一是怕惊动了各路神仙,一是图个吉祥,春节是团圆佳节,就是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

、要多说吉祥话,不能说那些“打打杀杀、生死”之类的比较负面的话。

比如,包饺子包到最后剩下馅儿了,没有面了,要说陷做多了,不许说面少了;反之,剩下面了,要说面和多了,不许说陷准备少了。

还比如,饺子煮破了,禁止说”破“,一定要说”挣“了,图个吉利。

再说两不吃。

1、年夜饭禁止吃锅巴,过去的锅巴,是农村大锅做完饭之后,铁锅上留下的一层干巴巴的东西,所以古人认为,吃锅巴就是吃锅底子,意味来年没有饭吃。

2、年夜饭忌讳吃汤,吃粥,否则意味来年办事汤汤水水,会不顺利。

这些年三十的禁忌和不能吃,其实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不过是人们出于一种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形成的一种民俗而已。

不过,像“过年要说吉祥话”“过年不得大骂孩子”这类的民俗,确实是有利于烘托过节和美的气氛的,毕竟大过年的,谁也不想闹不愉快。

可爱的读者们,在你们的家乡,年三十这一天,都有哪些民俗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哟!

参考资料:《节日礼仪》《光绪直隶和州志》《我看乾隆盛世》《中国通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bjj/14549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