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基本简介 >> 玩转传统文化除夕,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回
今天是除夕
上城少年宫向您拜年啦
除夕
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一个无比温情的日子
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国人过年的传统习俗
快让小朋友们也看看
学习学习咱的传统文化吧!
除夕夜,从年夜饭说起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都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不过,演变到现在,除夕令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有着幸福味道的年夜饭。
这天一大早,大人们在长辈的带领下聚在一起为晚上的年夜饭开始忙碌,小辈们则结伴上街买烟花。傍晚时分,人们总会把最珍贵、最好吃的食物端到餐桌上,再配以好酒,烟花声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同辞旧迎新,这大概就是最幸福的时刻吧!
除夕守岁放爆竹的来历相传,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每逢除夕,禹母总是熬夜燃放爆竹,解除思儿情结。当地百姓看到禹母如此思念儿子,也跟着禹母熬夜、燃爆竹,寄托自己对大禹的思念。
久而久之,“除夕熬夜、燃爆竹”的习俗便流传开来,而且范围越传越广。
按照传统,燃放烟花爆竹是过年的一项重要习俗,如果把春节比喻成一道节日大餐,那么烟花爆竹就是调味品,少了“噼里啪啦”的声响,似乎年味都淡了。不过,烟花爆竹作为严重的污染源,杭州已经下了“禁令”。于是乎,聪明的人们开始用起了“电子鞭炮”。它价格不贵,可以反复使用,且绿色环保安全。大过年的,还是安全与健康第一,你们说呢?!
知道贴春联的由来吗?过年时,家家户户在门上贴春联和门神,在民间这是一种相传已久的习俗。我国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在桃符上题写的两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贴春联风行全国始自明朝。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曾下令在新春之日,公卿将相之家门上都要贴春联一副。起初,只有官府门第贴春联,不久,一般平民百姓也纷纷效仿起来,以增加节日气氛。自此以后,贴春联便成为了我国人民过年的一种风俗习惯。
拜年的风俗让孩子知道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吉祥话语。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