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话说除夕撞钟到底为何要敲108响

发布时间:2020-2-26 21:25:58   点击数:
新年快乐

过年喽!小编先给大伙见个礼,祝大家年年有余,岁岁平安!

话说住在四九城里的各位,昨晚0点您听见祈福的钟声了吗?

每到辞旧迎新,尤其是除夕夜,京城内外很多地方,大概都能听到钟楼以及各大寺院传来绵长有力的响祈福钟声。钟声洪亮、庄严,音波起伏节奏明快,击钟的尾音可持续一分多钟,有时钟声可远传至二十公里以外。那么问题来了——这除夕夜的钟声,您知道为什么是响?要说这个,咱先说说钟楼的钟。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出现了,鸣钟击鼓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神佛、祈福、迎福、祝福、免灾驱邪的一项礼俗。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随着佛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钟鼓便同佛家结了缘。在众多寺院内的东西两侧都建有报时的钟鼓二楼,鸣梵钟与击鼓既用于寺庙的法会佛事活动的礼仪,亦曾是城镇乡间旧时定更报点的“报时台”。如在北京古老的雍和宫里,僧人每日上殿诵经均鸣钟击鼓,寅时撞响悦耳的钟声,酉时即敲响如雷的鼓声,钟鼓声曾响彻四九城内外。说到敲钟,大家最直接联想到的大概就是钟楼了。北京城的中轴线上,地安门大街的北端,筑有明永乐年间建成的钟鼓二楼,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在高47.9米的钟楼上悬有63吨的青铜报时钟,高46.7米的鼓楼内有一面大鼓、二十四面小鼓,共25面更鼓。不过今日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自明清至民国初时,钟鼓二楼始终掌管着京城内外的报更报时的任务,可以说老北京曾是在钟鼓楼的鼓鸣钟响声中入睡和苏醒的。清初时曾规定钟鼓楼要昼夜报时,乾隆年间后改为夜间报更,从那时起清代钟、鼓楼司职的更夫,在报更报点时很有规律,很讲究敲击的次序与节奏。清末民间就流传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俗语,其形容的就是宣统时期钟楼鼓楼在交子、正午时两次击鼓撞钟的事儿,每次54下,两次钟声鼓声合起来是响。虽然,古今中外寺庙新年的祝福用乐器、节奏、韵律各有异同,但却都是敲响。据我国古籍所述,钟本是聚集在地下的阳气,敲钟就是要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约从汉代开始古人就有于夜晚敲钟唤阳,白天击鼓避阴之俗。古人认为:元日前的除夕之夜为一岁之末,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一天。到除夕子时正零点时,阴气盛极,所以此时应鸣钟击鼓以避阴,迎接新的一年的阳气,“鸣钟击鼓迎新年”之俗曾一直在我国各古城延续着。“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为什么在新年(除夕)交子时都必须击鼓与撞钟下呢?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正得此数”;佛教还认为,敲下即可消除人的种烦恼;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包含着12个9,《易经》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被看作数字之极,“九”与“久”谐音具有高贵、吉祥、长久之意,而一年有十二个月,“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尽管这个数字众说纷纭,但它都代表着“吉庆”、“如意”、“驱除人生一切烦恼”之意。

文字来源:北京日报张善培

图片自网络

小编语:不管怎么说,听除夕夜的钟声啦、初一各大寺院的头柱香啦、白云观摸石猴啦、逛京城几大庙会啦……好像已经是咱北京人过年的“固定模式”。钟声没听到?头柱香没参与?没关系,咱还有庙会不是吗?我们的北晚新视觉网的“北京·年轮”影像展第六季,还在地坛庙会等着您呢!别忘了今年地坛庙会到大年初五,您赶紧!北晚新视觉9长按识别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jbjj/144944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