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杂志掠影在孩子眼中,上海的建筑像是流

发布时间:2021-11-22 18:48:19   点击数:

下文是来自浙江知名设计师张子平先生的一篇精彩短文《中国设计与儿童》。本文刊登在《师客莱德》杂志创刊号“观点”栏目。

在一个刮着寒风但阳光依然明媚剔透的清晨,我和儿子在米兰街头找吃的。老实说,和“零零后”的他聊天,我常常会感到一些压力,但又抵挡不住总是会得到惊喜的诱惑。

艺术大师达芬奇设计的斯芳廷城堡在我看来,只有赞叹不已的份儿。但在儿子眼里,更像是一份等待老师批改的作业。他看似不经意地欢呼雀跃穿梭其中,其实,他正在用他的逻辑推断前人的演绎过程。

“爸爸,厕所位置为什么这么难找?”

“这个水龙头这么大,怎么用的?”

“这么大的房子只有这里可以出去吗?”

这些问题,牵涉到现代公共设施的合理性布局甚至消防规范,我想只好让达芬奇来亲自来回答他了。

看着米兰街头比比皆是的老建筑,我启发儿子说:“欣赏意大利的建筑,可以借用欣赏交响乐的方式。你看,它有完整的序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变奏、尾声……其实,就算去掉它的所有华彩部分,一点也不会影响房子的使用功能。”儿子若有所思地看了我一眼。

我们从意大利驱车来到瑞士路卡诺湖边。没想到,学过钢琴的儿子开始发挥了:“爸爸,这里的有些建筑最多只像是独奏曲。”飞到巴黎,他说:“爸爸,这里的建筑一点也不像交响曲。”回到上海,他更不满意了:“这里的建筑有点像是流行歌曲。”……

米兰斯芳廷城堡与世博会

我在大学里没有学过室内设计。那时候的大学也不像现在,连工商大学也有设计专业。但我从事室内设计28年,已经足以完成7次设计专业本科的学历了。

其实,我们的前人也没有学过系统的设计课程,但他们凭借千百年的师徒相承,凭着那份粗粝的匠气、精气、霸气……便可以轻易让后人服气。以后,这份珍贵的传承不知在哪儿被遗失。但前人的产品在今人看来,不仅仅是一件件作品,更是艺术珍品!是现代设计退化了、失传了,还是我们的先辈真有那么强大的实力,驾驭了设计千百年?

现阶段活跃在设计界的设计师其实少有真正科班出身的,大部分只能算是半路出家。所以,当两个当代设计师见面时,总会互不服气。这种情形的发生,其实是相互之间的那份互不理解。在我看来,设计能力凭借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就如小鸟天生会筑巢一般。正因为这些基因的存在,使人们拥有对设计的冲动和渴望。正如一位意大利设计同行所说:“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看到的物件进行设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记得儿子读幼儿园小班的那年除夕,我按惯例问儿子:“爸爸今年做的哪些事情值得你高兴?”“爸爸,你今年做得最好的事情是在杭印路为我造了一个工作室。”说来也是,其实是为我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展开面积足有4亩地大小的三层空间,对一个小朋友来说也许的确够他玩的了:有吋幕布的电影院供他看动画片;有烧柴禾的土灶头;有几个平米大的写字台供他搭积木、涂鸦;有那么多台电脑打游戏;还有三条大狗陪他在户外场地玩雪;还可以随心所欲地从一楼到三楼选择他喜欢的游戏空间……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肯定了我的年度工作。从中我也体会到设计还原于生活的乐趣。

让一个没有学过设计的人来搞设计,唯一籍以依靠的是一颗忠贞的童心(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初心),我们必须放下一切值得骄傲的过去,沉浮于当下的设计洪流之中。

这个世界似乎总是在后来居上的规律中前进。我始终相信,前人的设计基因不但没有在时间的长河里消失,还会在我们后人的骨子里浴火重生。当“九零后”、“零零后”凭借他们的设计基因和阅历,怀揣着国际前沿设计学府学到的知识投身于当代设计,也许“中国设计”才刚刚开始苏醒。

张子平

全国杰出中青年室内建筑师、浙江省优秀中青年设计师、IAID最具影响力中青年设计师。

中国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为了更好地帮助设计师推广自己的作品,提升设计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国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现向全社会优秀设计师征集作品。我们将根据作品的属性和质量,发布在我们的全媒体平台之下:师客网、师客莱德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winrccard.com/xgcs/14520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