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除夕_大年三十_除夕夜 >> 节日起源 >> 腊月二十九,举美酒享佳肴,欢聚迎新年
腊月二十九民间风俗有:“二十九,置酒宴。”、“二十九,请祖上大供。”的说法。再有,在之前一段时日里,人们准备过年的事宜已经基本完成,家家户户开始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过年了,故而这一天又有“小除夕”之说。
酒是从古至今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尤其逢节过年,餐桌上更是离不开美酒配佳肴。小除夕了,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当然要举杯畅饮,欢庆佳节。因而民间还有谚语“二十九,去买酒"一说。
这个风俗放在如今,似乎只是一个民间习俗文化传承而已,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其实“二十九,去买酒”还有一个延伸的寓意:腊月二十九是人们准备年货,拾遗补阙的一天。
前面说了,过年的事宜基本上都准备好,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但其实呢,老百姓居家过日子难免缺这少那,有一些零碎东西看一看,查一查,还是需要去购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大过年说“没有”这句不吉利的话。
而且有一些食物,比如烧鸡等熟食,准备得早了,容易放坏;如果准备得太晚,到时不一定能买到,选在二十九这天去买食物,柴米油盐酱醋等零碎的东西,就如同这一天出去打酒一样,是大年三十之前最后要置办好的年货。
从“二十九,去打酒”引出一个问题,我们逢节过年为什么要喝酒呢?因为"无酒不成年"。自西周开始,我们的祖先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举美酒、烹羔羊欢聚庆贺,过年饮酒的风俗由此开始。至汉时,春节作为法定节日固定下来,大年饮酒已形成了风气。
在古代,饮酒是有很多讲究的,如今很多人对此已经不了解。比如在汉代,过年饮酒时要看时辰,一般是大年初一早上东方太阳微露时开始喝,同时,燃放烟花爆竹声也随之响起。
北宋时,过年一般一天要喝两遍酒,除了除夕晚上自家人团坐在一起喝酒守岁外,在白天,邻里之间还会互相邀请对饮,谓之“别岁”。这个习俗多地如今已经淡出,不过有的地方依旧传承着这个古老的习俗。
自清代之后,酒变成了促进交流、传递感情的使者,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功能,因此过年以好酒拜年的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另外,古人饮酒与现在人们饮酒时先敬尊者,长老的习俗不同,他们是让年龄最小的人先饮,然后才是长者。因为年纪小的孩子,过年了就长一岁,值得庆贺;而老年人过年了意味着老了一岁,不值得庆贺,所以排到最后喝。
有学者表示,以前喝酒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所以酒代表着尊贵。过年请客就要把好东西献给客人,如果没有酒就意味着对客人不重视,古老的酒文化就是要显示主人的好客之意。
虽然酒文化是古人传下来的,但他们过年喝酒除了是一种风俗和礼节,也是为了健康。北周诗人有诗云:“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烟来。”此诗点出了饮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驱除恶秽、保佑长寿的作用。
酒可以调剂气氛,但多饮伤身。过年了,难免要比平时多喝一些,因此春节期间也是酒精中毒的高发期,医院接诊病人数量此时会持续增加。这里提醒读者,美酒虽好,但不要贪杯哟。
当然,除了健康,我们还应注意安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节日期间不要放纵自己,要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这已经成为了大家都懂得的基本常识,春节期间不能因为一时兴起,就把这句话抛到脑后。文末祝朋友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幸福安康!